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字体: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8:20   点击数:[]    

说明朱明王朝对道教采取了扶植政策。据统计,《诚意伯诗文集》中提到的与刘基有交往的高道羽客至少有14人,(51)现择要介绍他们与刘基之间的交往:
    1、张玄中
    张玄中,生卒年待考。刘基与张玄中的交往,缘于刘基被元廷羁管绍兴期间(1354),应会稽宝林寺别峰上人邀游,恰逢告归天台桐柏观的道士张玄中来访上人,上人遂约刘基撰文相送。
    刘基遂作《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序》:
    道士张玄中,年少气方锐。从师桐柏宫,饵术啖松桧。
    黄冠紫霓衣,赤舄青组带。翩翻辞故居,汗漫游方外。
    北穷燕幽都,南尽越吴会。泛海超东溟,寻河极西兑。
    惊霆霄砰轧,浊雾昼晻溘。凄凄风薄裳,泄泄云拥盖。
    ……
    振衣赤诚岑,漱齿白鹤濑。餐霞炼精魂,洗髓去埃盍。
    晨朝玉宸高,夜醮金景盖。偓佺授宝诀,列缺助禳桧。
    ……
    息心观群动,清耳闻众籁。窗虚琪树明,幕静鸾羽翔。
    枸杞藤蔓潜,松苓菟丝荟。我欲往从之,逍遥解沉昧。(52)
    在这里,诗人一方面对这位年轻道士的求道远游经历进行了勾勒记述,另一方面对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台赤城“桐柏金庭洞天”,尤其是道宫道士斋醮、授道、修炼场景予以刻画。从对张玄中所在道场景致的赞叹之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基内心世界的追求,即向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间,“我欲往从之,逍遥解沉昧”。
    2、宋濂(53)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在目睹蒙元王朝腐败不堪、“国将不国”的史实之后,宋濂辞绝元朝翰林院编修而不仕,入浦江仙华山修道长达十余年。戴良《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金华宋景濂先生,通古今学,有史氏长才,当至正中,尝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征之。固辞不起,后竟寄迹老子法中,入仙华山为道士。”(54)刘基在悉闻挚友宋濂入仙华山修道,“则大喜,因歌以速其行”,特作《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相赠:“青山崔嵬兮烟云杳冥,回溪郁纡兮岩谷晦明。修篁杂树兮相蔽亏,洞壑窈窕兮人不知。……憩牛渚兮泛灵槎,乘回飚兮以还家。美人兮归来,山中兮其乐无涯。”(55)在这篇骚辞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基本人
[align='center']          [/align]                             对神仙修道生活的思慕与眷恋,并有“先生(宋濂)行,吾亦从此往矣。他日道成为列仙,无相忘也”的企盼,也显得合情合理。
    仙华山又名仙姑山,位于今浦江县城北9公里处,相传因轩辕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浦江县志》载:“仙华山为浙婺名山,浦邑第一胜景。”宋濂遁入仙华山为道后曾赞仙华山“实天地间秀绝之区也”。吕祖谦、谢翱、吴思齐、柳贯、吴莱,包括刘基在内的诗文大家都曾到此,留存诗文题咏逾百篇,摩崖石刻多处,故仙华山有“第一仙峰”之誉。
    刘基对于好友入仙华山求道的经历,曾赋诗讴歌多篇,寄寓自己对道教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慕求:其一,刘基在《寄宋景濂四首》中,把宋濂喻为“美人”即得道成仙之人,“我思美人,乃在仙华之山,……山中有奇树,一华一千球。美人何不折寄我,使我叹狠长凝眸。……嗟哉美人谁与俦!明年定约赤松子,与尔群峰顶山游。”(56)这篇诗作,一方面透露出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青,另方面,诗人通过刻画“美人”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对修道成仙的向往。
    其二,刘基在《青萝山房歌寄宋景濂》诗中对宋濂修仙之道场——仙华山亦有描写:“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幽泉发窦锵玲珑,六月赤日收蕴隆。……有时皇初平清夜,骑羊朝帝君琼蕤,羽盖冰玉珮,华月闪烁光成虹。……山有芝,隰有蘴,石凿凿兮水郤郤。猗若人兮美且充,饥食倦息兮可以保我躬。逍遥兮栖迟,又何必访广成于崆峒。”(57)在刘基心目中,仙华山绝对是一处绝佳的道坛仙境。
    其三,刘基在上清道士方从义(58)作《潜溪图》后,应邀赋诗《潜溪图歌为宋景濂赋》再次抒发诗人愿与挚交一起前往潜溪龙门福地修道的期盼:“金华山水天下希,潜溪龙门尤绝奇。群峰峻极河汉上,一峰独立芙蓉陂。先生结庐在其下,文追班扬兼贾马。遂令此山增壮观,野有朴楸皆梧矰。上清道士方方壶,乘兴为作《潜溪图》。丹崖翠麓神仙居,东望日出树如苏。溪流穿林还度谷,十里一达五里伏。龙湫吐景生白虹,藤萝振雨松呼风。却忆往时清夜月,帝女乘云下天阙。……山有蔬,水有鱼,幽涧有泉清可唆。何时上疏乞骸骨,寄声先遣双飞凫。”(59)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羡慕成仙以任逍遥的心境。
    3、张雨
    张雨(1277-1348,一说1283-1350),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嗣显,别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元代茅山派道士。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 《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著《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
    据刘基撰《张伯雨墓志铭》记载,张雨生性狷介,藐视世俗,年二十弃家,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年三十登茅山,礼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箓》,豁然开悟。又从杭州开元宫师玄教道士王寿衍,命名嗣真。皇庆二年(1313),随王寿衍入京,居崇真万寿宫。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学士,如杨载、袁桷、虞集、范梈、黄潽、赵雍等,皆争相与之交游。后离京返开元宫。至治元年(1321),开元宫毁于火,次年(1322)回茅山,主崇寿观及镇江崇禧观。惠宗至元二年(1336)辞主观事,日与友人饮酒赋诗以自娱,“不与世事接耳目”,终羽化于开元宫之斋居。
    刘基于至正己丑年(1349),任职江浙儒学副提举,在杭州结识张雨,“一见即如平生欢”。张雨羽化之时,刘基为元廷闱事所棘,未能“执绋送行”,颇感遗憾;张雨曾立遗嘱求刘基为其亲撰墓志铭,刘基不负嘱托,成《张伯雨墓志铭》。
    4、吴自福
    吴自福(1281-1355),字梅涧,吴兴人,元代正一派高道。“少入紫虚观,从叶邦彦先生为道士,读《道德》、《黄庭》,咸通其大旨。……天师正一真人闻其名,授号崇德清修凝妙法师,玄教宗师亦畀号教门高士,金阑紫衣,主领观事”。(60)
    刘基与吴梅涧交往笃切。上文提到,少年刘基习举业于括城时,时常与同窗结伴游览座落于好溪之畔、少微山麓的紫虚观;而吴梅涧便是紫虚观的道士,常常与刘基等人束带偕游,游毕一起“登肴速觞”,“主仆皆酣饫”,(61)不亦乐乎!吴梅涧对少年刘基十分关照,刘基自然念念不忘;吴梅涧羽化之后,刘基亲撰《紫虚观道士吴梅涧墓志铭》,记其生平行状。
    刘基对吴梅涧所在紫虚观的晚翠楼一带景色十分留恋,有《题紫虚道士晚翠楼》诗赞叹:“晚翠楼子好溪南,溪水四围开蔚蓝。微阴草色尽平地,落日木抄生浮岚。岩畔竹柏密先瞑,池中芰荷香欲酣。闻说仙人徐泰定,骑驾到此每停骖。”(62)此外,刘基还有《题紫虚观用周伯温韵》赞紫虚观:“少微山直太微宫,山下楼台起半空。丹井石床缠地络,琼窗翠户出天风。传闻仙子常时到,应是神霄有路通。会待九秋明月夜,高吹铁笛上青葱。”(63)在诗里,透露了诗人痴迷少微山、晚翠楼的美景而向往与神仙交流的心境。
    5、章思廉、梁惟适、王有大
    章思廉,生卒年不详,宋元之际高道。少时学儒,以经学闻名,后来出家,从遂昌寿光宫到少微山紫虚观,羽化于括苍洞天的眉岩山。少年刘基在处州求学举业时,时常到紫虚观附近游玩。所以,刘基对章思廉的经历十分熟悉。章思廉羽化之后,即葬其冠舄于紫虚观南面的眉岩山,明代道士梁惟适和他的弟子王大为于眉岩旁建室曰神仙宅,“岁时致享祀”。刘基为梁惟适、王有大两位高道的诚心感动,“故为述其事,而继以歌”,并有《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之作:“幽华兮春霏,明月兮秋辉。仙人去兮何时归?空山寂寥兮使我心悲。檀为梁兮楠为柱,白石承楹兮青萝为宇。……逍遥兮夷犹,伤心兮离忧。拜稽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下一篇文章: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