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法律的目的追问——读罗斯科·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3:42 点击数:[] ![]() |
|||||
(第一卷)中以一半的章节研究这一问题足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虽然我们不必同意他的法律的目的就是社会控制的思想,因为在法治化进程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条件是不尽相同的。庞德的法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前半叶,是与美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资本高度集中,社会矛盾空前突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法律目的就是“能够实现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和“法律的目的主要不是最大限度地自我维护,而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以及法律目的的“全部意义是一个实践问题”的思想中得出有益的气势启示和`结论:法律的全部目的就是在法律实践中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对庞德时代的美国如此,对当今的中国也是这样。 注释: [1] [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引注。本文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凡使用引号而未加注的短语,亦出自此书。 [2] 第2页。 [3] 张文显教授称庞德的法学为“社会工程法学”。参见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4] 第3页。 [5] 第4页。 [6]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第122页。 [7] 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页。 [8] 第368页。 [9] Roscoe Pound, Jurisprudence,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59,Vol.3,p.16. [10] 庞德的得意门生考万后来又补充了一种利益,即“集团利益”。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第124页注②。 [11] 张乃根著:《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301页。 [12] [美]E·博登海墨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141页。 [13] 第514页。 [14] 第369页。 [15] 第140页。 [16] 第130页。 [17] [美]E·博登海墨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译本),第104页。 [18] 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第292页。 [19] 第130页。 [20] 第131页。 [21] 第138页。 [22] 第138页。 [23] 第89页。 [24] 第145、147页。 [25] 第154页。 [26] 第162页。 [27] 第 90页。 [28] 第110-111页。 [29] 第475页。 [30] 第479页。 [31] 第487页。 [32] 第490页。 [33] 第494页。 [34] 第496、497、498、504页。 [35] 参见第506—507页。 [36] 第514页。 [37] 第514、536页。 [38] 第537—538、538页。 [39] 第514页。 [40] 第375页。 [41] 在各种法律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大部分西方法学家认为原始社会就有法。当然这里还涉及到“法、法律”是不是同一概念等复杂问题。 [42] 参见第389页。 [43] 参见第413页。 [44] 参见第414页。 [45] 第427—428页。 [46] 参见第431—432页。 [47] 参见442页。 [48] 第441页。 [4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50] 庞德:《法理学》(第一卷),第130—131页。 [51] 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52] 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3页。 [53] [美]埃尔曼著,贺卫方、高鸿均译《比较法律文化》,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65页。 [54] 姚建宗、杜宴林:《法律价值论》,见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55] 黑格尔 《逻辑学》(中译本),(下),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32页。 [56] 庞德:《法理学》(第一卷),第475页。 [57] 同上,第479页。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程乃胜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