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其他 |
|
|||||
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9:00:52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下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和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本文试从传播的五要素视角切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探讨和分析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取得持续有效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感恩教育;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 2010) 01-0149-04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每一个健全人格所不可或缺的基本道德观念。针对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一些高校还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三成教育”(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体系之中,可以说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下学校德育教育的又一个新热点和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重视。但是笔者认为,重拾感恩美德,加强感恩教育,不能再走“说教”“硬灌”的老路,应当顺应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本文试从传播的五要素视角切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探讨和分析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取得持续有效的目的。 所谓文化传播,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文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即:谁(传播者)一说什么(信息)一通过什么渠道(媒介)一对谁(受传者)一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后人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针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笔者拟作如下分析。 一、学校: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学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自然在校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传播者角色,必须在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权威性和把关机制上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首先,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作为学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前些年显得十分薄弱,带来了诸多问题。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促进道德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学校必须站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责任高度,通过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措施,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其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发挥着独特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导师优势。无论其社会信誉度、专业权威性和传播科学性,都决定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氛围更浓、层次更高、影响更为深刻、效果更为明显。学校理当从更为系统、科学的文化传播角度,注重感恩教育的政策导向、条件建设和环境营造,确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和感恩评价体系,从认识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第三,把关是传播者发挥对传播效果的定向作用的重要机制。感恩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通常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去糟取精”的所谓“扬弃”问题,二是如何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接轨并与时俱进的问题,三是如何使新一代“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中,担当起信息“选择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聚焦感恩教育的重点、热点、范围和着力点,以推进我国当今社会正在努力的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容:无形文化与有形呈现 感恩是一种观念形态,这种“形而上”的意识,其天生的复杂性仅靠抽象的观念“灌输”和“沟通”是难以解决问题的:但如果诉诸于文化的层面,感恩文化则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感恩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包括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在内的这种“有形”承载方式。因此,学校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完全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入手,通过仪式、程序、符号和形态等一定的具体方式,“润物细无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感恩情怀的内心认同和回归。近年来,不少学校在感恩教育的内容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拓展和挖掘,开展了既特色鲜明又富于创新的文化传播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一)孝敬父母的主题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感恩教育的基本起点。对“孝”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已经成为不少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 (二)敬重先贤的主题 认同中华文明的价值,更是炎黄子孙自古至今都坚持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内涵。不少学校倡导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清明节”祭扫、祭拜先贤、寻访历史等文化活动,表达对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中国革命的贡献者的崇敬和缅怀。可以说,认祖归宗是中国感恩文化的重要传统,一系列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和符号,使得学生们在“有形”的肃穆气氛中,追思我们的先贤如何创造文明、造福子孙,从而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教化效果。 (三)感恩社会的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以“孝”为出发点,以家庭为中心,进而将其修养扩充到家庭、国家和社会。这种“推己及人”、“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赋予了感恩教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践空间。不少学校利用重要的节日、假日、纪念日,利用共青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等社团组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朋友”、“感恩父母”等主题活动、文化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感恩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广大学生在多元的“感恩教育”平台上,丰富他们的文化体验和人文情怀。
(四)尊重自然的主题 这又是一个“感恩文化”的内容拓展,同样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相契合。“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关注”行动、“植树造林”行动等等活动的持续开展,有效地教育和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观念和意识。 三、渠道:议程设置、感知体验和文化品质 传播学认为,只有当受众获取并接受了被欣赏对象的信息,才完成了一次本质意义上的接受过程。毋庸讳言,在我们对学生的道德伦理思想教育中,的确存在那种传统的“说教”“硬灌”方式,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是被动的、僵化的,有时甚至是反感的,因此在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值得探讨和分析是这种教育的载体、方法和形式。而从文化传播的模式和策略角度进行思考,可以为学校的感恩教育提供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思路。 (一)媒体的议程设置 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