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其他
   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 【字体: 】  
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9:00:52   点击数:[]    

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从文化传播策略上,首先要注重学校报纸、电视、网络、公共标牌等传播媒介“设置议题”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媒介和平台的传播渠道和容量、及时性和突出性、多元性和互动性,在新闻报道、典型宣传、论坛设计、标牌制作的方面,制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吸引了学生对感恩主题的关注。通过丰富生动的文字、图片、画面、声音的充分展示,全方位影响学生对感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二)平台的感知体验

受众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以感性的方式构筑起自己的经验世界。学校感恩教育所构建的文化传播平台,必须充分营造学生感恩体验的环境和氛围。一些学校在感恩教育的具体活动设计上,不止停留在听报告、写征文等传统“文宣形式”上,更突出感恩文化接受的实践性、感知性特点,诸如“两地书”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捡拾白色垃圾、“清明祭拜”行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服务孤寡老人等实实在在的体验活动。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自我经验的感恩世界中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和体会,才能实现能动的文化接受效果,才能在对象世界的体验中寻求文化的意义和生命本体意义。

(三)项目的文化特质

学校是文化学习、思想升华的聚集地,因此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在项目设计上,必须充分体现其文化特质。一方面,基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恩主题,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阐释和文化表现形式,诗词歌赋、典籍文献、传说掌故、节庆仪式、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等等文化资源,应该成为学校感恩教育重点选择的传播内容;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或者呈现手段,更加符合广大学生的文化追求、审美情趣,公益广告、文化演艺、影视作品、多媒体手段、网络运用、现代通讯等等文化形态,应该成为学校感恩教育重点选择的传播载体。

四、学生、情感需求与人格完善

同学校其他德育教育一样,感恩教育的传播者应该认真研究当下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模式、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才能增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中,传播者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寻找“感恩”与“受众(学生)需求”的结合点;而找到了这些“结合点”,文化传播才能满足受众的求真、求知、求美的心理意向,并在受众的参与、选择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其文化世界。

(一)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伴随着电视、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情感需要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取向的浅显性、负面情感的普遍性等一些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中,过分强调“自我”情感,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普遍缺失和淡化的趋向,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而感恩教育的适时加强,拓展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模式和心理结构。因此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着力点,必须旨在唤醒埋藏在学生内心深处对亲情、国家、社会的情感与记忆,满足学生高层次的情感需要,激发、巩固高层次的道德感受和人文情怀,使学生的心灵、情感不断细腻、丰富、深刻、饱满、复杂,使学生的情感、感知、想象越来越丰富,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趋于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二)满足学生完善人格的需求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所谓“人才”,首先应是“人”,然后才谈得上“才”。这些年以来,学校、家庭及社会过分强调对“才”的培养,忽视对“人”的培养。这种“人”的培养不只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它更强调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更为高尚、更具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懂得生活和与人相处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必须把“完人”或人格健全的人作为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也就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可见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必须服从于当代教育的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服务于在校学生对健全人格完善的内在需求。事实上,通过持续有效的“感恩”文化影响和熏陶,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学生以正面的、辩证的、积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融洽人际关系,注重团队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既自立自强,又关注社会、服务人群的进取者。

五、效果: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传播,通过文化信息的“传”与“受”,实现着对应环境和调剂身心的两个基本功能。学校感恩教育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加以策划和实施,丰富和深化的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内涵和手段,其特有的“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教育”、“提供娱乐”的具体功能,对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感恩文化的多层次、多形式传播与展示,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广大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参与中,弥补了民族文化的缺失与不足,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因为文化传播策略的运用,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对于催生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二)培养和造就了学生现代意识

“现代人”的概念不仅仅是时间性的概念,也是一个精神性的概念。而“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是其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感恩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效的引导了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代教育的实质,是促进入的价值实现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感恩教育既是学校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又符合“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感恩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确立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2 - 195.

张国良.略论传播的功能[J].现代传播,1995 (3).

曾佳佳,蒋明宏.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行为方式研究——以感恩父母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 (4).

杨威.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 (1).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当前高职高专学生闲暇教育现代的调查研究

  • 下一篇文章: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注重护生入科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 ››关于搞好实习工作提高实习质量的探...
  • ››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改...
  • ››消费心理学情景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 ››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微
  •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 ››90后城市青少年生活方式细分研究
  • ››教育腐败的伦理规治
  • ››教育公平:符号、工业化、“拟真”...
  • ››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者的新技术
  • ››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