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习惯。 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社会、学校、家庭要有权责观念。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学校、家庭在关怀和资助贫困生时都是不求回报的,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施助时也采取一种“无声”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让他们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懂得他们的父母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对于社会各界的各项资助他们也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例如政府排除万难为他们实施各项补助;学校为他们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补助手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第二,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时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将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以动人的方式进行讲述,能够使听众联想到自身,激起感恩之情。 第三,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归因。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心智和理论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事物发展缘由的归因分析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例如在对待家庭贫困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父母或社会自身的问题,甚至产生不满情绪,产生仇富心理,应该看到很多问题都有着历史原因,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正确认识事物的归因,端正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问题和挫折。 第四,为贫困生报恩、施恩创造条件。贫困生中有不少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敢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想要报恩、施恩却没有机会和勇气。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 第五,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感恩教育是不可能靠一次教育来实现的,一段时间的密集教育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强化贫困生的感恩实践,通过实践,在报恩、施恩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减轻心理负担,进一步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培养深厚的感恩意识底蕴,起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把感恩教育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贫困生传统的感恩意识中融入新的时代特点,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感恩教育的可持续性。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德育教育中需要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彰显合力,一致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王争.感恩教育寻求德育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2005,(20). [3]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简介】蔡振春(1979—),男,浙江长兴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高教管理。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