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基础教育
   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思考      ★★★ 【字体: 】  
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16:15   点击数:[]    

端水平(如40%以上),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4.具有优秀的教风、学风、校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高
  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检验质量教育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高低,而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又要用毕业生受社会欢迎度、就业率高低,工作中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率来衡量。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既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反映,也对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优良校风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有了优良的校风,具备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就能培养出全面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就有高的教育质量。
  5.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不断增长,保证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重视子女的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应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办事准则,留给子女最好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百姓乐意为子女受教育投资。尊师重教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孔子兴学,25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武训筹资办义学的精神至今为人民称颂,捐资助学被视为流芳百世的义举。小平同志倡导,宁可其他方面忍一忍,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得到全民的拥护。十多年前国家就明确要求,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逐步达到国家GDP的4%。为了建设教育全省,全省上下痛下决心,在用财政支出修建楼、堂、馆、所和支付公费接待、公费旅游、公费购车等方面加强控制,真正把教育经费增加上去,使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最终,也才能实现建成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
  三、四川教育数据和全国的比较
  四川是人口大省,四川人口以8700万计,全国以13亿计,则四川人口约占全国的6.69%。下面以2005年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的统计数据为例,看四川高等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在校生类别 全国/万人 四川省/万人 百分比/%
  研究生 97.86 4.9406 5.05
  博士生 19.13 0.8997 4.7
  硕士生 78.73 4.0409 5.13
  本专科生 1561.78 77.5436 4.97
  本科 848.82 45.1275 5.32
  专科 712.96 32.4161 4.55
  成人本专科 419.8 22.6076 5.39
  由上面列表可见,尽管四川是一个高教大省,但不是高教强省,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此外,近几年来,四川省属高校的学生平均财政拨款经费一直居于全国倒数第一,地方院校办学十分艰难。在基础教育方面,2005年,全国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仅为73.21%,这些说明四川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既表明四川建设教育强省的难度,也说明四川确立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是多么的紧迫。
  四、关于如何建设教育强省的建议
  “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即将过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国家更加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国家已经明确,到2010年,国家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将占GDP的4%。预计那时的GDP将达到30万亿元,按4%计,教育经费将达1.2万亿元,而今年教育经费约为6000亿元,这表明今后几年教育经费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是教育实现跨越的最好机会。四川要抓住机遇,以建设教育强省为奋斗目标,既努力争取中央的投入,又增加本省的教育拨款,全面促进四川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建设教育强省的认识,明确教育强省的主要指标,制订实现目标的分年度计划,完善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对标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既看四川和东部先进省份的差距,凡是兄弟省的指标高,就要研究他们的经验在那里,博采众长,根据本省实情,制订赶超计划。
  2.抓住机遇,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国家与2004年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住宿费。2005年四川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全国相当,超过99%,而初中的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更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实施义务教育的机会,把初中教育抓手上去。根据各地小学、初中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调整校点设置,按较高标准要求,搞好每所学校的校园、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高质量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办好普通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5年四川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3.21%,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基于高等教育经过近8年连续扩大招生,现在已转入稳步发展阶段,今后几年内,高考招生的录取率约保持在50%多一点。2005年四川高中阶段招生的职普比为4.3:5.7,因此,今后四川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一是稳定普通高中规模,努力办好现有普通高中,尤其要加强薄弱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品牌;二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办出一批受用人部门欢迎的中专和职业高中。
  积极推动城市尽早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将此列为对党政班子的考核目标。教育部门要和劳动、产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做到新增劳动力先接受职业教育,再就业上岗;同时,让中职校承担起各种非学历技能培训任务。
  每个县都要努力办好几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或职高)。中职校开设专业要紧密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举办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园艺、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专业,让每位毕业生掌握科学种植、养殖本领,回农村后成为各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骨干,成为养鸡大王、养猪大王、花卉苗木大王等,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生产能手;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以教育、培训为手段,使学校成为当地良种、良畜、良法的推广中心,新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新技能培训中心,促进当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使农民学到建筑、家政、烹饪、园艺等本领,并和有关部门配合,把掌握一技之长的学员介绍到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去谋生;聘请或组织能工巧匠,为发展地方特色手工艺产品培训更多能工巧匠;紧紧依靠当地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等,中职校一定要创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4.建立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强省不仅要有基本普及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要有规模足够(保证高教毛入学率在40%以上)、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此,一要着力建设几所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二要建设一批教学研究型大学;三要建设一批教学型本科院校;四要建设更多的地方性的高职高专院校;五要积极办好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六要努力办好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短期研讨班等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工作策略上,一是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支持力度,主动争取多种形式的部、省共建,吸引中央部委对这批高校的更多投入,以增强学校在全国的竞争力;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稳定本科生办学规模,着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研究和培养硕士、博士等拔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 下一篇文章:教育论文: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解读爱情,感悟人生——五年制学生...
  • ››基于交往视野的“童化作文”教学
  • ››《鸟的天堂》:对比与反思
  • ››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思考
  • ››语文教学的反思
  • ››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
  • ››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的问题分析...
  • ››浅析课外活动对小学教学管理的影响...
  • ››小学低年级班队管理之我见 郭慧
  • ››小学数学合作交流之我见 马爱平
  • ››关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三点思考
  • ››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