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存款保险制度:缺陷与变革--兼论构建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9:01:49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存款保险制度的变革首先应是对金融监管的基本指导思想的变革。新的金融监管哲学应从“他律”向自律,从外部干预向内部激励上转变。金融监管的终极目标不应是确保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倒闭,而应是促进金融部门形成高尚的伦理与职业道德标准,鼓励市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并弥补它的不足。 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分析 银行本身是为弥补社会资金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而出现的信息中介,但存款人和接受存款银行间仍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使存款人无法全面了解后者的真实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度,也就无法对众多银行作出正确的选择:将存款从不良银行取出,转存入经营稳健的银行。而相关信息的稀缺性使得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就要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当社会公众不愿或无法承担这种信息成本时,只能或是不进行选择,或是进行盲目的选择, 结果常常是挤提:越来越多的存款人根据传言而纷纷取出存在某家银行中的存款,最终使这家银行发生支付困难,而这又导致更多的存款人挤提,结果可能是银行倒闭。 挤提对金融业的打击十分巨大,因为银行在确保储蓄向投资转化、执行央行的货币政策、维持整个社会的支付与清算体系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挤提将迅速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信贷收缩和实物经济的萎缩,扰乱正常的生产和消费计划;还有观点指出,挤提影响了银行的信贷分配功能和降低了其作为信用中介的效率,而一家银行的无力清偿又对整个体系的运转都会产生巨大的负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如政治不稳定和公众发生全面信心危机时,挤提常常发展成为恐慌,触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1929;1933年间的美国和1995年的墨西哥即证明了这一点,而1997年的泰国金融危机中,当局所极力想防止出现的现象也包括存款人挤提。 因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当某个主体能够不对其行为的所有后果承担完全责任时,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旨在对银行存款提供保护和对危机银行进行救助的存款保险制度(Deposit Insurance System,DIS)会激化全面的道德风险和导致逆淘汰,这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本缺陷。导致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错误或不兼容的激励机制,而正确的激励机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要使当事各方能因做得正确而获得回报,另一方面是使当事各方承担做错所导致的成本。存款保险制度错误的激励在下列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存款者的道德风险 受益人;;存款者对存款保险公司和外部社会存在的道德风险,这也是保险制度固有的缺陷。假如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因为存款可能因银行的倒闭而血本无归,银行的存款者会积极对银行的风险和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并据此对银行进行监督与制约。存款者主要通过三个手段:一是纷纷将存款从高风险银行提取出来,使银行抛售资产,发生流动性危机;二是在同业市场上通过提高拆放利率、缩短拆出期限等方式对不良银行进行市场制裁,这由机构存款者来执行;三是西方国家的有关法律一般规定,当一家公司的资本在急剧下降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的所有者充实公司资本,否则债权人有权对该公司申请破产清算。 存款保险制度所提供的错误的激励机制把存款人的监督责任转移给了存款保险公司。但它不仅仅使被保险的存款人失去了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动力,而且还使其他债权人的警惕性也会下降,因为银行的相当大部分负债是受保护的存款,这部分负债的稳定和存款保险公司在背后的支持已足以使银行不会轻易倒闭,则那些不受保护的债权人实际上也相当安全。此外,存款保险制度减小了广大公众对金融监管机关的监督,这一点也具有很大危害性。 二、银行的道德风险 投保人;;银行对存款保险公司和广大存款人存在的道德风险。这其中又包含两个层次: 1.银行的所有者对债权人和外部社会的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上众多的金融工具使银行所有者能够在让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同时,通过投资分散化来消减自身的总体风险水平。这就使银行所有者们产生了承担风险的冲动。而多数银行的组织性质为有限公司制,这为风险操作提供了进一步保障。 有限公司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促使更多的社会资金向投资转化,而且数百年的实践经验已证明,这一革命性的企业制度在促进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然而客观上, 这一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就是增大了企业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度。因为它使企业所有者以自有资本为抵押,从企业的债权人处获得了类似于看跌期权的权力,这样在企业的自有资本价值不断下跌时,用借入款来从事风险巨大的业务所获收益将远大于已经固定的资本损失。但是,有限责任公司制的这种副作用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银行所有者会始终面临来自债权人的监督,对于高杠杆比率经营的银行而言,来自债权人的威胁已足以使银行所有者非到万不得已,或自信有高超的隐瞒能力时,不愿轻易追求过度的风险。 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债权人失去了监督的动机,这实际上相当于银行存款人以保费(由银行代为支付)为代价,将自身在看跌期权上的空头地位(Short Position)转嫁给存款保险公司来承担。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是存款保险制度创建了这项看跌期权,而由银行所有者以保费为代价从存款保险公司处购入。事实上,这种观点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忽视了这项期权最早是因有限责任公司制而产生,由银行所有者从存款人处获得的。而存款保险制度只是使期权的空头地位被转让给了存款保险公司。当这项期权达到盈亏平衡时(At the Money),有等式 1: A+H=L+P+R 其中,A为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H为银行营业资格的价值,L为其负债应付本息总额,P为保险费,R为继续经营不良银行带来的声誉损失。为论证简便,在此假设银行的所有债权均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一旦A+H<L+P+R,银行即处于从期权中盈利的状态(In the Money),因为此时银行已应被关闭,但却仍有继续营业以扭转败局的机会。这项看跌期权的价值将随下列几项指标的变化而变化: a. 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A和营业资格价值H,它们越小则期权价值越大。Max〔0, L+P+R-A-H〕为这项期权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b. 期限。虽然,银行发生资不抵债后,被关闭的时间越晚,这项期权就越有价值,因为危机银行就有越多的机会弥补原来经营失败所导致的损失。 c. 银行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度。其风险偏好度越高,这份期权对其的价值也就越大,则期权价值线向原点的凸度越小。 另外,当银行愿意行使这项期权的时候,其必然已经处于十分严重的资不抵债境地了。因为行使期权的前提是L+P+R-A-H>0,整理为: (L-A)+(P+R-H)>0 (1) 而P+R之和一般远小于H,因为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准入标准仍十分严格,而且H中还包含着这项期权本身的价格,结果是P+R-H远小于0.要使(1)成立,则必须L远大于A才能保证,此时银行资产的市值已远不能弥补债权人的要求。 由此可见,因存款保险制度而产生的这项期权在它对银行而言价值越大,亦即资不抵债状况越严重,对存款保险公司的隐瞒越成功(因而不会被关闭),以及所有者的风险偏好越强的时候,期权的卖出方;;存款保险公司的损失也会越大。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激化了银行的所有者对债权人和外部社会的道德风险。美国大量的S&L(储贷协会)早在1982年即已陷入房地产市场投机失败的泥淖中,但正因为获得了存款保险公司提供的这项期权而得以苟延残喘,继续吸收存款用于房地产投机, 一直到1992年整个S&L体系全线崩溃。 2. 银行管理层对其所有者和整个外部社会存在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