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统计调研资料,自1997年末到2000年末,全辖(山东、河南)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减少机构6794个,机构的撤并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下区域,其中支行及支行以下退出机构约占机构减少总数的99.4%。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级及以下机构后,县域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现实情况大体为,县级城市的主角是农业银行,县域乡镇以及农村的主角是农村信用社。而工行、建行、中行等虽然在大多数县级仍保留着支行编制(尚未及撤并,有的已降格),但已把经营的重点更多地转移至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区。
[实际上近些年来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重心也一直在不断进行转移:机构设置上,大量撤并农村县以下的营业机构,努力向大中城市增设网点;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行倾斜;管理机制上,提升系统内经营重心,上移核算单位,上收基层营业所乃至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众多乡村小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优良大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公司客户等。虽然目前看农业银行还是主要以农村业务为主(2000年初,全行各类机构网点5.6万个,各类员工67万人,70%的人员和业务都在县及县以下)。然而近年来从总行到分支行,都在不断考虑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今后的农业银行朝什么方向发展,市场定位在哪里。朱总理2000年4月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农行要逐步从农户、农民个人贷款领域中退出,让出一块市场给信用社。这被看作是为农行调整市场定位和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总行已经做出决策部署,要逐步构建农业银行自身新的组织体系,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撤并低效网点,阶段性目标是从2000年后的三年内把达不到保本点的网点全部撤并,而这些基层网点大部分是分布在农村地区。据一份行内文件报告,截止到2001年11月20日,山东省农行系统近三年来共撤销营业机构1832个,基层营业机构总数已由1998年的3946个减少到2114个,精简比例达46.4%。其中设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剩下813个,仅占全省农村乡镇总数的47%,且大多位于沿海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营业机构仅有195个,占当地乡镇总数的32%,在个别地区这个占比已不足20%。]
相关资料显示,总量不足仍是当前制约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地区差和农村信贷资产总量不足。近年来,针对内需不足问题,央行采取适度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农村经济所对应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仍低于城市地区。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广义货币供应量比率为1:2.3;而工业总产值与城市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率为1: 2.5。而且,农村信贷资产总量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人均信贷水平显然低于农业人口人均产值。
很多人已经看到并指出,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一个最大的资金“抽取器”是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出县域产生的空缺,似乎被邮政储蓄网点的迅猛扩展填补, 不少基层邮政局将邮政储蓄作为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邮政储蓄余额急剧上升。据披露,从1986年在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储到目前已经发展营业网点2万多个,在全国1700多个县、市实现了通存通兑。2001年邮政系统存款余额为5911亿元,其中3781亿元是从县及县以下吸收的。目前已拥有6100亿元的储蓄额的邮政部门成了仅次于四大银行的第5大储蓄机构。邮政储蓄的发展,并没使农村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农村,还使农村本来紧张的资金外流。有央行官员估算,邮政储蓄金额约有70%来自农村,有4000多亿的资金流入城市,还有一种较保守的估算,邮政储蓄资金30%来自农村,按这个比例计算,农村流出的资金也有2000亿元。邮政储蓄快速扩张的原因就在于其低廉的布点成本和经营成本。它依托原有邮局网点,开设储蓄代办点的开设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坐吃央行的利差。目前邮政储蓄转存央行的利率4.6008%,而据央行估算,目前邮政储蓄组织存款的综合成本约为2.91%,就是说,其净利差收入率在1.69个百分点左右。
此外,由于各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调整中实行系统内信贷权限上交,法人客户贷款审批权集中到二级分行以上,县域内分支机构存差不断扩大,导致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在储蓄大于投资因而整体上信贷资金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国家银行对县域及农村地区的贷款发放总规模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部分地区的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上成了“储蓄银行”,银行将储蓄资金系统内上划并拨付到资金需求大的经济发达区域,从中获取资金利差,而当地企业的合理融资要求却无法得到保证 (2002.6.24《中华工商时报》) 。央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提及,县级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吸收资金6000多亿元,在农村放贷3000多亿元,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范围吸存后通过系统内上存流出农村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再从国有银行的贷款结构看,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所占的比重偏低,并且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结果影响到县域地区整体贷存比例下降,显示出农村信贷资金供需失调。 有专家估算,加上邮政储蓄,农村地区每年的资金流出高达5000多亿。有调查发现,豫、鲁、浙三省许多农区60%—70%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流向城市和工业区。由此使发展县域经济缺少资金的现象更加普遍,贷款难、融资难越来越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对此,有关专家呼吁,应当切实保护县域资金资源,必须尽快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
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它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但近期的情况已是今非昔比。据资料,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幅高于全国GDP增长0.7个百分点,但全国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为6502亿元,比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增幅低5.3个百分点。2000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30.4%。但2001年,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5.9%。农业部对江苏省武进县个体私营企业的调查显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45.1%认为贷款难,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有86.5%认为贷款难。现在乡镇企业从其它渠道获得资金也都相当困难。乡镇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不是某一方面的,而几乎是全面的融资难(新华网2002-08-21《中国经济时报》)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退出应该说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动因大体上有三方面。一是出自实行商业化经营的需要。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它必须从金融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和领域退出,而把自身有限经营资源尽量转向金融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和领域,以求获取最佳经营效益。二是出于战略竞争的需要。为了应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可能大举进入,以及国内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更多产生和更大扩张,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地感受到生存与发展压力,必须抓紧实行经营战略调整,抢占有利阵地,同时通过精简机构网点、裁减冗员等措施改善自身组织机构体系和提高系统管理效率,增强经营实力,以求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三是对外部信用环境恶化和经营风险因素加大做出必要的规避和防范反应。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县域企业破产转制过程中,政府鼓励企业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社会信用状况恶化,国有银行的正当利益不能得到保护,促使银行或撤出机构,或决定停止向当地放款以示制裁。如工商银行利津支行因有贷款关系的43户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等原因,于1999年9月整建制地退出了该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粗略统计,近年来湖北省襄樊市1250家企业集中破产改制,包括工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