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5%(张卓元 《经济参考报》2002-11-28)。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看,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需要小城镇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另外,中国小城镇与乡镇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乡镇企业的结构升级和素质提高也需要借助小城镇的扶持,只有小城镇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带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总之,不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中国的经济就难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
有人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大县域经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也可引申到同一省域范围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从区域经济学上讲,是作为其经济体系细胞单元的县域经济的差距。据报道,在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将全国2073个县域经济(其中西部有1075个)的基本竞争力划分成从A到J十个等级,从评价结果看,西部的县域经济在实力最强的A级中只占5%,在最弱的J级中则占86.8%。在行政区划上,西部的县(旗)单位有905个,占西部县级单位总数的84.2%,县域人口比例达81.3%(新华网2002-08-27)。从现实情况看,县域经济在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一般属于相对薄弱部位,是影响总体经济发展指标水平的降减因素;但是如果从发展眼光看和辩证分析,这些当前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也可能正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后发优势所在,竞争潜力优势所在,是这些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力量源泉。因此可以说,西部大开发将会历史地逻辑地选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正如一位河北省省长前不久所指出的,对于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基础在县,潜力在县,希望在县。” 二、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遭遇金融抑制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讲,县域经济就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近年来,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所谓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质应该是县域单位通过科学有效配置资源以获得比较优势的能力。其中,金融要素在现代县域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中起着核心性作用。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所谓的金融抑制论,金融服务如果不能有效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金融抑制, 限制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当代社会的资源可以说越来越金融化(以前的资源是很物质化的),人们调动一个社会潜在的资源、经济体系的资源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完成的(吴晓求2002)。一位外国学者曾针对我国的有关情况指出,在国内市场资源的整合上,金融业可以使城乡经济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把中小企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广泛地推动经济发展,这正是金融业起到的关键作用。种种迹象表明,金融业在哪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强,发挥得更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会更强劲、更稳定。推动金融部门的发展就等于是推动稳定,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资本的稳定性起到了很大作用。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人们担心地看到,近年来我国较大范围地并日趋严重地出现了银行贷款向城市集中,以致大量资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这种资源配置显然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发展受阻,势必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较长时期以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县域区域,其特征大都表现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实际情况表明,所谓投资拉动,对于大多数地方和经常性情况下,是靠信贷资金大量和及时投入的拉动。没有良好的金融环境,没有金融的大力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就难以有大的作为,地方政府调控辖内经济的职能也不会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对于地方经济的投资拉动,除了信贷资金的投入,还可以有财政、民资和外资等方面的投入,但对于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来说,这些投资是可望不可及的或者如同杯水车薪。就县级财政情况来看,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中国2109个县级单位中,亿元县有593个,一般县480个,财政补贴县则多达1036个(含国定贫困县574个,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0亿元,平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563万元,严重入不敷出,人均GDP仅为257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3%,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21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3%)。虽然全国县市财政收入已由1994年的96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636亿元,年均增长18.2%。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级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40%以上,1998和1999年仍分别高达31.8%和35.5%, 而且越往西部赤字面越大,有的省份高达60%以上。现在全国城镇县以下的农村,尚且有50%以上的县不能够按时发工资(2003-02-21《中国经营报》)。县级财政基本上还是“吃饭财政”,没多少余力去搞建设。可见总体上县域经济要指望靠大量财政资金投入进行拉动,至少在当前阶段是不具备条件的。但财政不强并不等于在金融方面也将无所作为。因为金融部门可以调动全社会的资金, 包括众多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蕴藏于民间的大量资金, 乃至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外源性融资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如苏北滨海县是出了名的贫困县,2001年县财政收入不足1.5亿元,但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却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存款净增10亿元以上,增长16.4%,并且全县农村信用社当年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30万元(《金融时报》2002年8月26日) 。又如山东临沂地区在1984年时尚有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贫困村3390个,1985年蒙阴、平邑等六个山区、库区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但到1995年,临沂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整体脱贫,1999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成果的取得, 固然得益于国家政策及多方面因素, 这当中值得指出的是, 在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农业银行临沂分行先后投放8.6亿元的信贷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应该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 近几年临沂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大体处于中下游水平,而农行临沂市分行的经营业绩在全省农行系统始终位居前列 (据2003年1月2日《金融时报》报道资料) 。
但就是在金融支持方面,近些年来县域经济正遭遇到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表的《200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县域金融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近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精简县级支行1782个。1998年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调整,也相应减少了在县级经济中的贷款。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级基本没有机构。股票上市也很难轮到中小企业。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虽然近几年贷款增加较多,但仍无法弥补资金缺口。(《金融时报》2002年8月2日)
人们看到,引发县域金融所谓退潮危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大举撤并县及县下机构网点,同时大幅度调整信贷资金营运战略。四大国有银行撤并县行,酝酿于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998年,央行“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四大银行的退出农村,削减了银行的营业包袱,增强了盈利能力,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所谓农村“金融空洞”的现象。
各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1年间,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总数由1997年底的15251家下降到2001年末的12529家,减少了2722家。其中,中国银行撤并县支行246家,县支行总数比1997年末减少22%;中国建设银行累计净减少营业网点4000多个,其中削减县及县辖网点3601个;中国工商银行则撤并了8700个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由于网点最多,因此撤消的网点数量也最多——最多时农行有近6万家网点,目前农行仅余下4.4万家。另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