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培训主要包括如何撰写基金申请报告的基本常识和设计基金预算的基本技巧。中级培训往往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邀请有经验的教授分别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传授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种由教授来培训教授的方法十分有效。高级培训是邀请来自联邦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围绕各种专题,介绍获取联邦基金的成功秘诀。
第四,提供个别咨询服务(One-on-One Meeting)。有关基金申请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个别的、具体和专业的,学校科研部门要帮助不同专业的教授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对新教授,学校应要求他们主动到科研部门讨论他们的研究规划,帮助他们了解学校提供的各种科研资源和服务。
第五,提供教授出版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服务(Faculty Publication Project)。尽管出版学术成果主要是教授们的个人职责,但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出版活动能加强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的交流与发展,强化教授之间的合作研究,发现与推动可供申请研究基金所用的新课题。所以学校有必要推出系列的学术论文集,至少每年一集,由学校出资。有关选题需要满足下列要件:一是宏观性,能使所有学科的教授都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二是前沿性,选题必须是目前最新的、最热的题目;三是争议性,这是保证论文集出版的重要条件。能适合上述3大要件的选题主要是与高校的教学有关,如“教授─学者模式”(teacher-scholar model)、“教育科技”、“教育全球化”、“教育商业化”等。这些由学校资助的出版物,第一步是由学校出版论文集(proceedings),第二步是设法由二、三流的出版社出版,因为论文集的质量一般不如专著,但它能为更多的教授提供出版机会,尤其是年轻教授。更重要的是,科研部门应及时发掘可能的申请研究基金的新选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授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课题,申请研究基金。
第六,提供选择基金会的服务(Funding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有效、快速、精确地选择一个合适的基金会作为递交申请书的对象,是基金申请能否成功的一大要素。目前,有关美国基金会信息的查询,还不能达到象图书馆那样精确和方便,图书馆能提供准确的作者和书名信息,而有关基金会的软件却要求检索者提供搜寻的主题(subject),因此检索者提出的主题之大小与主题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搜寻的结果。所以学校的科研部门要有专人帮助教授搜寻合适的基金会信息,最好是教授只要提供几个关键词(key words),科研部门就能为教授获取较为准确的基金会信息。而且科研部门要定期在网站上公布和更新各主要基金会的最新信息(Funding Flash),便于教授们及时查阅。
第七,提供有关校内科研服务的各种信息。身处信息时代,各种科研服务的信息既要借助先进的网络系统,也要保留一些传统的传播手段。例如,既要通过网络定期编发有关学校科研的通讯(Newsletter),也需要将它制作成传统的平面资料,加以传递;既要及时提供和更新网站信息,也要制作精美的书面介绍资料。同时,为提高科研部门的能见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应定期到各学院的教授大会介绍最新的研究资源和服务项目,也应定期个别面见各副校长和院长,报告新的服务项目,征求意见,寻求支持与合作。
3. 基金申请书的开发机制[11]
除了激励与服务机制以外,第三个重要的科研机制是建立研究基金申请书的开发与完善机制。没有基金申请书就不可能有研究基金,而得不到研究基金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与促进高校教授研究基金的申请活动,高校的科研部门要在3大层次予以推动。
首先是宏观层次,主要是推动综合性、交叉性、超大型、集体性的科研课题,它们往往是体现一个学校综合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拳头产品,不在多而在精。这类课题必须由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亲自协调。具体步骤是先由科研部门发现与选择合适的联邦基金会项目(基金申请总额一般都在1百万美元以上),然后召开由相关教授和院长参加的献计献策会(brainstorming),确认各方所应贡献的配合基金,确定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参与人员,提供撰写基金申请书的专家资源,如果合适,不惜动用学校科研部门的资金,专门出重金(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雇佣校外专家撰写某项特定的基金申请书。同时学校要专门组织力量到特定的基金会去公关,征求基金会有关负责人的意见,代表学校表达大力支持该项目的意向。一般而言,一个大学主管科研的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这类全校性的大型科研项目,它是检验一个主管校长的协调能力、科研能力、公关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标志,他的上司要给这位主管科研的负责人提出年度定量指标,包括组织献计献策会议的次数、成功递交申请书的数量、成功获取基金的次数、成功获取基金的金额等。
其次是中观层次,主要是推动校内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和系一级的科研课题的开发。在美国,各大学研究所所长对争取基金会的研究基金最有积极性和迫切性,因为没有外来基金的支持,这些自负盈亏的研究所就无法生存。学校科研部门对他们的协助往往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中层科研机构的研究基金申请,校一级科研部门的协助主要是及时提供相关的基金会信息,主动将合适的项目信息及时通知对方,主动召集相关人员的协调会议,帮助各系、所解决资金、人力和信息方面的需求。
再次是微观层次,主要是锁定那些具有潜力的个别教授,实行“重点开发、重点扶持”的倾斜政策。主要应该侧重4种不同的教授,作为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对象。一是经常获取研究基金的“能手”和“高手”,这些“明星”教授一般集中在医学、生物、工程和教育等领域,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计划和动态,经常举行小型座谈会,了解他们的难处,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鼓励他们持续不断地申请科研基金。二是新教授,他们刚刚从研究性大学获取博士学位,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而且对学术研究还保持着相当的兴趣和冲动。有关部门要安排专人与新教授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旨在介绍学校的各种研究资源与研究服务项目,帮助新教授设计近期研究规划,鼓励他们尽早启动研究基金申请书的撰写。三是那些申请校内基金成功的教授,有关部门应及时鼓励他们修改原有的研究计划然后递交给校外的基金会。这种经过校内研究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往往已初具规模,各种资源与人员也已到位,校外基金会一般都比较乐意资助那些已经启动、并得到校内基金资助过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往往起点高、质量好、见效快。四是那些申请联邦基金会失败的教授。据统计,第一次申请联邦基金会成功的概率是30%,也就是说有70%以上得到联邦基金会资助的项目都申请过不止一次。学校科研部门要与有关教授共同研究评估项目评审过程中专家们所提出的拒绝资助的理由,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积极鼓励失败的教授锲而不舍,再度申请。
与上述宏观、中观、微观3大层次的开发相适应,有关部门还要建立追踪研究基金申请书结果的机制。在美国大学普遍存在两种情况,导致学校的科研部门无法准确而又及时地了解教授的研究基金申请活动。一是有些教授不愿通过学校的正常渠道,而是直接向基金会申请基金,其动机既可能是怕麻烦,也可能是怕张扬,但这种做法是违反学校科研规章的,因为教授们申请基金都是以某某大学的教授名义,而且难免会使用学校的资源从事研究(包括使用学校的email、电脑、电话和实验室等) 。所以学校完全有理由要求教授们通过学校的正常渠道递交申请,学校科研部门也有权要求那些已自行向校外基金会提交申请书的教授们补行手续,并要向教授本人发一封警告性信件,防止类似作为再度发生。二是有些教授虽然通过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