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评中国大学的高收费政策      ★★★ 【字体: 】  
评中国大学的高收费政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39:1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和政策,其中最值得认真检讨的就是高等院校的高额收费政策。笔者从国际对比的角度,对这一政策作了初步剖析,认为这个政策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它事实上是假“改革”为名,把政府本应承担的相当大部分的高等教育投入转嫁给民众,构成了学生及其家庭的严重负担;这样的所谓“改革”徒然加重社会负担,却丝毫未改变高等院校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让大学生的家庭代替它支付了高等教育投资,却并未降低各级官员奢糜消费的开支,实际上是间接地让学生家庭部分地填补了政府官员们腐败浪费的资金来源,这样的政策严重违反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一、大学高收费政策的是与非:从舆论看民意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开始实行高收费政策以后,“高等教育产业化”变成了一个“坚定不移”的“改革”措施。大学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而贫困家庭学生弃学、乃至学生和家长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大学高收费政策夺走学生和家长生命的案例,与权贵阶层一掷千金的奢华,构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然而,政府对这样的严重社会问题似乎始终漠然忽视。与此同时,民间和舆论对这一政策的批评则接连不断。笔者将10年来搜集的一小部分对大学高收费政策的批评文章列举如下:

    早在1994年,《改革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长文──“大学上得起吗?”[1],该文作者指出,由于各地的大学陆续开始提高收费标准,“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他以湖北、南京两地先后有大学女生因无力交纳学费而服毒自杀的惨剧为例,向社会各界发出了令人心颤的警告。

    半年以后,《亚太经济时报》发表了刘勇的文章,该文的标题是,“穷人家的孩子还能读得起大学吗?”。刘勇引述了一位老经济学家的话:“把教育当成商品是社会的悲哀[2]。”

    1996年,一位作者有感于河南省当年有167名高校新生因为无力支付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深造的机会,在一篇文章中忧心忡忡地发问:“河南一地如此,全国又有多少优秀青年中断了成材之路?[3]”

    1999年,一些作者撰文批评了“教育产业化”政策,认为这个似是而非的“改革”口号其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4]。

    2000年初,《工人日报》发表了题为“教育界高收费阴影笼罩”的文章。文章抨击了假“改革”为名的教育界高收费政策:“办大学已经成为高收费的一块特区。”该文作者认为,中国高校的收费相对于老百姓的收入来说,实在是太高了[5]。

    针对有些经济学家鼓吹通过“教育产业化”来“扩大内需”,国家统计局主办的杂志2000年连续刊登文章予以驳斥。一位作者指出:“用教育消费来扩大内需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6]”另一位作者列举了以下事实:1997年高校学费提高后,当年即有11%的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进一步指出:“高昂的学费必将把绝大多数工农子女淘汰出局,这显然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7]”

    2000年春,《北京日报》也刊登了题为“穷人的孩子上大学难”的文章[8]。同时,《中国青年》杂志也接连发表文章,批评高等院校的高收费政策。在“穷孩子迈不进大学校门”这篇长文中,作者提到,福建省武平县的朱丽芳、朱武星双胞胎姐弟同时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上了厦门大学和厦门医学院,可是他们的家庭无力交纳每年至少1.5万元的学费,于是姐弟两人只好望大学的校门而兴叹[9]。另一位作者则观点鲜明地指出:“看来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而让老百姓承担沉重的教育负担,不仅有失社会公平的原则,更是一种短视行为。[10]”

    吉林省的一位作者针对“高校高收费”政策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用来办大事;试看卫星上天、核弹试爆、“亚运”盛会、港澳回归......,只要最高当局一声令下,必然全国回应,攻无不克、坚无不摧,多么难办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那么集中一点财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反而办不到,岂不是咄咄怪事?他的结论是,政府之所以没有大幅度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其根本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也”[11]。

    在舆论的压力和社会表达出不满后,政府近年曾经出台了一套助学贷款办法。这一政策属于“政府请客,银行买单”,由于银行的经营正逐步商业化,金融机构对助学贷款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业务兴趣索然。因此,对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规定不过是“空中楼阁”和难以充饥的“画饼”,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按照银行的要求找到助学贷款的担保人。2002年,复旦大学新生丁炜的父亲因为筹不到儿子的学费而跳楼身亡。这位老农民用自己的生命向中国高校的收费政策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深受民众欢迎的《南方周末》就此作了报导[12]。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陕西省,该省2003年高考考生景艳梅以优异成绩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可是她的父亲却因为无力负担高额的学费而自杀[13]。

    早在2000年就有作者敏锐地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大学门槛如此之高,把一大批贫苦的劳动者子女拒之门外,有幸迈进高校大门深造的青年一代的成分结构将会发生什么变化,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14]”近年来的报导证实,高等院校的学生结构确实发生了不应有的变化:大学实行高收费政策以前,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0%到60%左右,由于出身于农村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勤奋,所以在名牌大学中这个比例更高;但大学实行高收费政策后,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急剧下降到20%到30%,大学生的主体变成了城镇学生;多年来中国的农村人口一直高达70%左右,但现在大学生中农村学生比重却大幅度下滑[15]。这种现象在名牌大学里更明显,1999年,农村学生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总数中的比重仅分别占19%和16.3%[16]。

    “高校高收费”政策在中国被冠以“改革”的头衔。作为一项“改革”措施,受到如此广泛而激烈的批评,并不多见。舆论和民意对这一政策诸多抨击,表明这一“改革”措施很不得人心。尽管如此,当局似乎充耳不闻,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这一政策的迹象。 二、从国际对比看各国家庭的高等教育支出  

    主张高校实行高收费政策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应该和国际接轨,据说世界各国都实行高校收费的办法。果真如此吗?

    欧洲不少国家都实行大学免费或低收费制度:德国对本国和外籍大学生一律实行免费就读;北欧各国也实行大学免费入学制度;法国对大学生只收少量注册费;英国1998年以前一直对大学生免收学费,从1998年起开始试行收费办法;不少东欧国家也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制度。只有美国和日本的大学实行适当收费的办法。在美国,公立大学对家居本州的大学生每年最多收5千到6千美元的学费及杂费。美国和日本的私立大学的收费标准比较高,日本私立大学每年的学费约为5千到6千美元,美国的私立大学每年的学费约为2万到3万美元。

    美、日两国都是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几十倍。从美国公立大学的收费标准来看,每年几千美元的学费及杂费大约相当于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的八分之一,户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线水平的家庭基本上可以承受子女上公立大学的费用。而对家庭收入较低、本人成绩优秀的学生,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还提供各种奖学金和政府贴息的学生贷款,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有学者指出:“在人均GDP低的国家,学费所占的比例不应该太高。[17]”印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以印度著名的尼赫鲁大学为例,该校学生每学期只要交108卢比的学费和260卢比的住宿费(两项合计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的,但政府制定高校收费政策时却把眼光瞄准了美国和日本的私立大学的收费标准。在过去几年物价基本稳定、甚至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城乡结合部——一个转型的范例

  • 下一篇文章:论中美高校研究基金的合作与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评中国大学的高收费政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评中国大学的高收费政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评中国大学的高收费政策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