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 |
|
|||||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39:07 点击数:[] ![]() |
|||||
民协会的成立要与乡村政治改革结合起来。我的看法,一是要取消村党支部,如果时机尚不成熟,则至少要对《村组法》中关于党支部是「领导核心」的说法,加以修改,合理界定党支部的地位和许可权;二是进行乡镇直选,农民协会积极参与乡镇直选17,这是基层农协发挥政治作用的最主要的方式。这才是乡村泥土中羽化出的真正的民主的蝴蝶,而她美丽的翅膀一定能够煽动出对传统体制强大的冲击波。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有较多思考,但限于篇幅,不能做出完整的论证。倒是有一项研究,要在这里提一下,即荣敬本等人(2000)关于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型体制的转变的研究。这项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从村到乡镇民主制度建设做了严密完整的论述,认为从村治到乡治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性的趋势。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把很大篇幅和心思用在说明乡镇直选不是反共产党而是有利于健康统治的这个问题上,这里不妨摘录片段。他们说: 「民主的基本规则同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一样,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是属于人类文化的演进和人类文明的创造。 「过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常常说『党国』。中国共产党是反对党国概念的,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明确地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指出『以党治国』是国民党的错误概念,中国共产党必须实行民主政治。 「巴黎公社式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波拿巴军事官僚机构的主要特征:(1)公职人员不是采用等级授权制即从上到下由上级任命的,而是各社区代表普选产生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 「恩格斯说:……『州政府任命专区区长和市镇长官,这在讲英语的国家里是绝对没有的,而我们将来也应该断然消除这种现象,就像消除普鲁士的县长和参政官那样』18。 「史达林说:『……在许多地区都是由一小群人在管理农村,这些人同县和省的联系多于同农村居民的联系。这种情况就使得农村的管理者多半朝上看,朝县里看,而很少朝下看,朝农村居民看,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对农村负责,不是对选民负责,而是对县和省负责,他们显然不懂得『上层』和『下层』在这里是一根链条,如果链条在下面断了,整根链条就必然散开。结果,一方面是管理者无人监督、独断独行和恣意妄为,另一方面是农村中的不满和抱怨。现在正在坚决而彻底地消除农村中的这种秩序。』」19 荣先生在其研究中用心良苦地论证了民主的好处,论证了中国可以与民主接轨。这多余吗?不,丝毫不!中国的民主,还需要更多的人士来鼓动呼吁,本人执笔的心思部分地也正在这里。 参考文献:白雪秋:〈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及启示〉,《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人民网2003年1月12日。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郭建军:〈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特征、面临的矛盾和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6期。 郭寿玉:〈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的原因〉,《经济科学》,1992年第4期。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李成贵、李人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确认与增长机制研究》,研究报告,2003年3月。 林毅夫:〈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简报》1999年第7期。 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读书》,2000年第5期。 农业部:《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研究》,研究报告,2002年9月。 秦晖:〈「农民减负」要防止「黄宗羲定律」陷阱〉,《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3月21日。 荣敬本:〈村民自治──民主的蝴蝶在飞〉,《改革内参》,1998年第3期。 荣敬本、赖海榕:「关于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从村到乡镇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4期。 盛洪:〈让农民自已代表自已〉,《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27日。 世界银行:《共用增长的收入》,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 孙立平:〈改革反映强势主张〉,《改革内参》2003年第16期。 萧瑞、李利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之路──访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经济观察报》2002年9月30日。 吴立山:「日本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经验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2期。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 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A·阿尔蒙德等,1978:《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彼德·布劳,1964:《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 C·弗塔多:《巴西的发展模式》,载于K·威尔柏编《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费正清,1979:《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撒母耳·P·亨廷顿,196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西蒙·库兹涅茨,1966:《现代经济增长》,戴睿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亚瑟·路易斯,1979:《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格尔哈斯·伦斯基,1984:《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约翰·希克斯,1969:《经济史理论》, 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H·孟德拉斯,1975:《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巴林顿·摩尔,1966:《民生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四海之内》(论文集),劳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文森特·奥斯特洛姆,1985:《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约翰·罗尔斯,1971:《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约瑟夫·熊彼特,1934:《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I·沃勒斯坦,1974:《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Paul C. Westcott, C. Edwin Young, 2002: The 2002 Farm Act: Provis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mmodity Markets, www. ers.usda.gov/features/farmbill. 注释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