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需要”。但是那些无节制的对性需要以及对抽烟、喝酒、吸毒、赌博的需要(笔者称为“特殊需要”),这些需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直接满足肌体快感,所以它对个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们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对社会群体或社会秩序显然不利,所以直到现在,那些直接满足满足肌体快感的“吃、喝、嫖、赌、吸”等行为往往被称为“不良嗜好”,在社会主义国家则被称为“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特殊需要”也根源于“生物人本性”,所以它们不但没有因压制而萎缩下去,反而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来。难以否认的是,当代社会生活中有不少行业,都是为满足这些特殊的“生物人需要”而出现的。有理由认为,在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生物人需要”将纳入正常轨道而受到正视和尊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著名金融投机家索罗斯都认为毒品“管制”是想消灭生物人的“正常需要”,所以成本高而收益小,它的危害性甚至要超过毒品消费本身,是严重得不偿失的政策,所以主张放弃毒品管制……
那么心理学家所说的“生物人需要”、“社会人需要”与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人需要”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认为,生物人需要和社会人需要都是人的直接需要。为满足这些直接需要,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于是在人的需要中就派生出对这些“条件”的需要。所谓“经济活动”,都是为满足人的直接需要创造条件的活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赌博是消费活动,而经营赌场却属于经济活动;嫖娼是消费活动,而卖淫和经营妓院则是经济活动。在当代社会中,一切“条件”都逐渐用货币来衡量和交换,于是就产生了对以货币为代表的“利益”的需要。对任何个人来说,满足需要的条件有现成的,只需要合法占有即可,例如继承和受赠的财产;也有必须创造或争夺才能够得到的,例如做工和经商,于是就产生了“生产活动”和“竞争活动”这两类经济活动。不过许多人把人们直接满足需要的消费活动也称为“经济活动”,这样理解并不妥当,因为这样一来,连抽烟、喝酒、吸毒、嫖娼也都成为“经济活动”了。我们则从严格意义上认识“经济活动”,即排除了直接满足生物人、社会人需要的消费活动,单指为直接满足需要创造条件的活动。这样,所谓“经济人需要”,就是追求“条件”的需要,它是人的派生需要。换句话说,赚钱是派生的经济人需要,而花钱购买消费是满足人的直接需要(生物人或社会人需要)。
不管是直接需要还是派生需要,其满足都牵涉到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人们经常要在不同的需要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经济学用“效用”这一统一的“标准”来表示不同需要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的主观感觉,它能表示人对各种具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这样,如何“权衡取舍”就在于人对效用大小的估计,只选择那些成本低而效用高的活动。这一原理就称为“经济人行为原理”。可见,经济人行为原理是既包括生产、竞争活动,也包括消费活动的。那些助人为乐、向慈善机构捐款的活动,是一种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消费活动,也是完全可以用“经济人行为原理”予以解释的。
三、刺激人类行为的外部环境:原始条件、内生因素和外生变量
人类满足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源归根到底来源于自然界。从刺激人类活动的角度看,自然条件是刺激人类行为的外在动力,是最基础的“外部刺激源”。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社会环境也成为人们活动的刺激源。
人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H),它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自然地理条件(不包括人口,后面谈人口因素),我们用Z表示,有时也称为地理环境; 2. 前人留下的物质技术成果,我们用J表示,它类似于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状况; 3. 制度环境,我们用D表示,主要是各种组织、制度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它被唯物史观归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两个范畴之中; 4. 文化环境,我们用W表示,即唯物史观中所说的社会意识形态。
把外部环境(H)分解为这四个方面以后,理性选择函数就可以具体表示为: S = f(Z、J、D、W)…………(1)
容易理解,自然地理环境Z是制约人类行为的最原始的自变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再往前就是地球演化学的研究范围)。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们逐步积累了物质技术成果(工具和设施),也结合成一定的组织,形成一定的关系,创立一定的制度,并创造一定的文化,所以,物质技术成果和社会制度、文化环境都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中间变量(经济学称为“内生变量”),追根溯源,它们又都是前人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约束条件归根到底只能是原始的自然地理环境(普列汉诺夫对此有很深刻的论述)。 人“嵌入”到这一“背景”以后,都会 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力图满足自己的需要。从逻辑上说,内生中间变量 都是原始自然地理条件的函数,即 J=j(Z), D=d(Z), W=w(Z)…………(2) (2)式代入(1)式,得: S = f[Z,j(Z),d(Z),w(Z)]…………(3) 如果中间变量都用原始自变量代替,公式(3)就可以简化为 S = f(Z)…………(4)
这一公式表明,一个没有受外来社会影响或入侵的社会,自然地理条件(Z)是对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自变量,社会发展的状况只能由自然地理条件得到解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地理条件也经常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社会的初始地理条件与发展过程中的地理条件并不完全相同,于是我们就有必要把地理条件(因素)划分为稳定不变的原始条件(用Y表示,包括位置、轮廓、地形、动植物资源等)和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外生变量(用B表示,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两部分。气候则具有双重特点,其相对稳定的部分可以归入原始条件,其波动的部分则应当属于外生变量。一个地理单元(往往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的位置、轮廓、地形和原始气候等条件(Y),决定了该地域基本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决定了基本的环境人口容量;外生变量B则往往造成自然灾害,引起生产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社会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导致人口和社会的大幅度波动。
把自然地理条件Z分解为原始条件Y和外生变量B之后,公式(4)就可以变形为:
S = f(Y、B)…………(5)
从一般道理上说,既然原始条件是不变的,那就应当认为它是“常量”而不是“变量”。但是,由于历史研究要经常对不同地域的社会进行横向比较,需要确定哪些具体的原始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以我们就必须把原始自然地理条件看作是引起人们不同选择的“自变量”。
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一个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任何社会都有周边环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相互影响,可能有和平交往,也可能有暴力侵犯。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其它社会的影响都是“外生变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骚扰就是多次发生作用的“外生变量”,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外生变量”,应当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可以认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当代社会中,外生变量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9.11事件对美国,非典疫情对中国,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美国对朝鲜,都是重要的外生变量。
人口因素(用R表示)是人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历史学家的充分重视,实际上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变迁,都与人口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因素的逻辑地位比较复杂:首先,任何一个社会在开始运行时都有一定的人口状况,所以人口是一个社会的“初始条件”(原始变量);但是另一方面,生物人属性使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由于生物动力来源于“社会”的外部,于是对社会来说,人口(增长)就可以看作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