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忧,不在于货,在乎民饥”。人民经济生活与市场的关系也远不如西汉那样密切。刘陶甚至说:“民可百年无货(指货币)”。①但是,汉末的商业发展水平,与汉以后的状况仍有根本的区别,富人王仲能送人百万,并说:“方今之世,以货自通”。②汉末麋竺,“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亿”。他能送给刘备“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③ 与城市贩运商业急剧衰落的同时,是农村交换的活跃。这种活跃表现在农村集市的兴起上。在西汉,长安城郊有“会市”。东汉以后,特别是章和以后,农村市的形成增多。章帝元和三年(86),张禹“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旁多良田,……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蜀,其下成市”。④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阳山南遂有公超市”。⑤历史文物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史君念孔,渎颜毋井,去市辽远,百姓酷买,不能得香酒。荧关于昌平亭下立会市,因彼左右,咸所愿乐”。⑥ 从整个商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汉末的商业日益衰落。汉以后变成了很少用金属铸币,主要用实物货币的自然经济.这是一切史学家都承认的事实。但是,对于商品货币关系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则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决定性的原因是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汉代并存着奴隶制与佃农制(实际上是隶农制),东汉以后,奴隶制日趋衰弱,佃农制日趋繁荣。正如第一节所分析的,奴隶制的农业和工业能为市场提供商品和需要交换,从而提供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条件。庄主制经济中的庄主,生活必需品取自佃农缴纳的地租.是不经营商品生产的经济。它比奴隶制经济的自给程度更大,与市场联系更少。佃农比自耕小农更加分散和贫困,更依靠本身生产以自给。因此,佃农制的发展带来交换范围的缩小和商业的衰退。 --------------------- ①《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 ②《后汉书》卷八二《公沙穆传》(桓帝时人)。 ③《三国志.蜀书》卷三八《麇竺传》。 ④ 《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东观汉记》卷一一《张禹传》作:“茅屋草庐千余户,屠酤成市”。 ⑤《后汉书》卷三六《张楷传》. ⑥ 《隶释》一《史辰(鲁相)响孔庙碑》,灵帝宁元年四月。 小农经济占生产单位的大多数和土地可以买卖,是汉代经济结构与运行的重要特点。汉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是土地日益集中和小农不断破产的过程。商业资本的发展,在一切时候都加速小农的破产。但小农的破产,在不同的时期,对商业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这是由小农破产后,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不同的出路所决定的。在西汉,小农破产后大部分转化为奴隶。这一方面加速公社残余的瓦解;另一方面又刺激奴隶制度的发展。二者都是促进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条件。东汉后期,小农破产后除仍有一部分转化为奴隶外,部分的变成了佃农,更多的成为游民和流亡者。流民(其中包括着一部分逃亡奴隶)到了外地最后变成客民。流民或客民比小农更加赤贫化。他们在流亡期间,脱离生产,引起农业生产的衰落。农业生产的衰落,使城市手工业得不到充分的原料供给,使它生产的农具市场缩小。其结果是使城市手工业更加脱离农业,更加向生产少数人需要的“雕琢之器”的方向发展。城市手工业的衰退,又引起城市商业和城市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庄园、家族公社与农村公社等大规模农庄经济组织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不得不依靠自己组织生产;或者依靠狭小的地方市场来供给。自耕小农和佃农,由于规模狭小和贫困,更是如此,因而使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得更紧密。这是曹魏以后直到唐代,政府之所以能够规定每个农户交纳粮食与帛绢的经济条件。 佃农制日益代替奴隶制引起商业的衰落。因此,汉末商业的衰退,并不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倒退的结果。相反,正是生产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以商业广大发展为条件的旧生产方式崩溃和以排斥商业发展为特征的新生产方式正在成长的表现。 促使汉末商业衰落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诸如汉代商业的性质是贩运商业,它的发达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而是超越生产的发展,依靠对各地自然特产与奢侈品的贩运。它的发达没有巩固的基础,易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而迅速衰落。诸如政府的抑商和官营工商业的政策,官吏对商人的勒索,都是对工商业的沉重打击。诸如战争成为商业急剧衰落的直接导火线。东汉后期与西羌的频繁战争,使“农功消于运转,资财竭于征发,田畴不得开辟,禾稼不得收入”。黄巾起义及嗣后的地方势力混战,造成“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原野”的惨象,繁荣的城市变成一片焦土,尸秽满路。战争使社会不安,交通破坏,商业几乎绝迹,以至使铜钱、黄金等于废物,有钱买不到商品。董卓烧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城市村落及城内宫殿府库、民家,强迫人民迁入关中。至使洛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①其他城市大体上也是这样。②特别 --------------------- ①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② 长安:“李催等相攻战,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尸秽满路”(《太平御览》卷三五引《英雄记》)。寿春:“袁术在寿春,谷石百余万,载金钱之市,求籴无米,而弃钱去”(《艺文类聚》卷一00引《吴书》)。“汉末大饥,江淮间童谣云:‘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贵如金’。洛中谣云: ‘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值’。袁绍在冀州时,满市黄金,而无斗粟、饿死者相食.人为之语: ‘虎豹之口,不如饥人’。刘备在荆州,粟与金同价”(《太平御览》卷八四0引任昉《述异记》)。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1)城市破坏的惨重;(2)商业衰颓之状况;(3)东汉时,不是黄金的实体少了,而是“满市黄金”。黄金之所以在记载上少了,是由于商业之衰退,黄余从商品流通中退出成为贮藏手段了。 是奴隶价格飞涨,甚至失职的官僚、庄主虽然占有土地,由于缺乏奴隶劳动力,以致穷病而死。① 自此以后,直至唐中叶的四百多年中,商品货币关系始终没有能够恢复到汉代的水平。②至于唐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商业,则已具有新的、商品经济的性质了。 汉代四百多年国内商业发展史的叙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汉代商业继承着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武帝到元帝、成帝间达到高峰。东汉时期,整个商业的发展水平不如西汉,但商业扩散到农村,农村地方性的狭小商业活跃起来。 (二)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程度,必须作辩证的估计。随时可以发现下述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商品生产的发展,繁荣的商业和商业城市;但同时存在闭塞的家庭经济和实物交换,即使是商业最发达的时候也是如是。③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除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更重要的在于: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生产的自然经济性质,商业的贩运贸易性质。在这里,商品生产和商业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三)两汉四百多年的发展史,证明马克思下述原理的正确性:“生产是依照怎样的范围加入商业,通过商人的手,那是取决于生 ---------------------- ①《三国志·魏志》卷二七《王昶传》注;卷一五《贾逵传》附《杨沛传》。 ②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罢五铢钱,使民以谷帛为市(《三国志·魏志》卷二《文帝纪》)。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更立五铢钱.但流通很少,谷帛交易昔遍(《三国志·魏志》卷三《明帝纪》;《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到晋武帝秦始年间(公元265—274年)河西荒废不用钱,此后在市场交易中谷布帛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参见全汉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