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露积谷也。”这样的露积,在后来的少数民族中还是存在的。如《魏书•东夷传》称乌洛侯“慢藏野积而无寇盗。”解放前的南方少数民族中,如苗、如傣,露积也是堆在干栏(居屋)之外的。附图{图}从附图{图}在口下,正像露积邑外之形。图复从□,□正象的边界形。《周礼》注:“其界曰都,鄙所居也”;正与图鄙二字形义密合。图为原始象形兼会意的字,都乃后起的形声字。都从邑者声,凡从者声的字,皆有聚集、会合、众多之义。故人之所聚为都有,水之所聚为(又通作诸、作都,如孟诸又作孟都),财之所聚为储,数之所聚为诸,土之所聚为渚、为堵,为陼,费财过多为奢,而籀文奢又从多作奓。因此,在边境上出现的人民自由聚居的都市,就称之为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骊姬使人教晋献公筑蒲屈两城云:“狄之广莫(空旷),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国语•晋语》同)蒲、屈原为晋狄边境上自由都市,晋强狄弱,晋人筑此两城,狄不敢争,因此蒲、屈遂成为晋国边境上的都市。韦昭注:“下邑曰都”,封建时代邑为天子诸侯所作,都乃边境上人民自由聚居的都市,其规模地位皆在邑下,故称下邑。春秋时代都的意义,就应指这样的下邑而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变动最急剧的时代。当时诸侯邦国中和国境上两种新兴的工商业都市冲破了过去孤立的、静止的自然经济,从而形成了新的城乡之间的分裂对立。同时步兵兴起,代替过去的兵车,各国间兵源扩大,成为当时军事上最迫切的需要,过去不服兵役的野人现在也要与国人同样从军,因此,就使旧日国野差别,根本上归于消失,当此之时,新的城乡分裂日趋对立,与旧的国野差别归于消失,相反相成,对于当时新兴的工商业都市经济,更有促进的作用。于是原为下邑的部,就超居邑上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都会。到了战国末期,君主等级制向君主专制制过渡的前夕,在全国各地就形成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到外相望的局面。《盐铁论•通有篇》云:“燕之涿蓟(今北京),赵之邯郸,魏之温、轵(河南温县济源县),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河南淮阳县),郑之阳翟(河南禹县),三川之两周(西周洛都,东周巩县),皆为天下名都。”这些名都就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在统一过程中实施郡县制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郡县制就是无从实现的。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