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 【字体: 】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7:35   点击数:[]    

研究对象和问题的本土化与理论的原创性 尽管我们说,经济学是一般的
,然而它必是在特定经验积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少中国的经验,经济学就缺少了
一般性。对于中国本土经济学家来说,中国目前面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自然地会成为
首先关切和研究的对象;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渐进式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功,构成
了对正统经济学的挑战,这使得对中国改革经验和特色的解释具有了普遍的理论意义
。诚然,中国的转型经济学是在学习和吸收新制度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
成的,但它却不是任何一个西方经济学分支在中国的应用,而是中国学者自觉地将中
国的体制改革和转型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自主理论探索的产物。从中国角
度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正是中国经济学家最有希望做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和产生世界
级经济学家的丰腴园地。
    第四,转型经济学和转型期经济学并行发展 中国已经持续了1/4个世纪的经济
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虽然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但是尚未完成。处在转
型期的中国经济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现实背景。转型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组
织的结构性变化,正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因此转型经济学在中国
发展不仅有着现实的需要,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尽管转型和制度研究是经济
学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是唯一和全部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
,都是中国经济学家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而所有有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均须
放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转型期经济学的发展和转型经济学的发展
并行不悖,而转型经济学的发展将为中国转型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制度框架和理论支
撑。
【参考文献】:
    [1]《经济研究》编辑部(编).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1949—1984
:上[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2]孙冶方.论价值——并论“价值”在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
的地位[J].经济研究,1959,(9).
    [3]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J].经济研究,1956,(6).
    [4]孙冶方.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N].光明日报,1978-10-28(4).
    [5]周太和.国民经济体制[A].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第I卷[M].北京·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6]佐牧.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底线”[J].经济研究,1990,(1
).
    [7]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A].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8]卓炯.也谈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N].光明日报,1982-08-09(3).
    [9]刘国光.不要回到已摒弃的老观念上去[N].光明日报,1982-07-10(3).
    [10]晓亮.现阶段的计划经济必须利用市场机制[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3,
(2).
    [11]周叔莲,吴敬琏.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问题[J].工
业经济管理丛刊,1983,(11).
    [12]叶远胜(主编).中国经济改革理论流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3]吴敬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
理论50年[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4]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J].经济研究,1957,(3
).
    [15]薛暮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1980,(6).
    [16]薛暮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意见[N].人民日报,1980-06-10(5).
    [17]吴敬琏,周小川,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1988.
    [18]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9]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20]厉以宁.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21]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22]王琢.中国经济运行的“怪圈”[J].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9,(115).
    [23]王琢.什么是改革的“牛鼻子”:企业、价格、还是宏观[N].理论信息报,1
989-06-13.
    [24]王琢.改革过渡论[N].经济学人,(2-3).
    [25]刘国光,等.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评
述[J].经济研究,1985,(12).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国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改革纲要[A].中
国改革大思路[C].沈阳:沈阳出版社,1988.
    [27]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8.
    [28]刘国光.在改革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A].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
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9]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9.
    [30]华生,等.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J].经济研究,1988,(9).
    [31]杨圣明,李军.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
3.
    [32]王兴家.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J].价格理论
与实践,1990,(6).
    [33]华生,蒋跃,何家成,等.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格改革道路[A].中国:发展
与改革1984—1985:首卷[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4]张维迎.关于价格改革中以“放”为主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5
,(6).
    [35]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N].人民日报,1998-11-13(2).
    [36]于光远.对待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态度[N].人民日报,1980-07-07(5).
    [37]周叔莲.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3).
    [38]樊纲.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9]陈宗胜.论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南开经济研究,1987,(3).
    [40]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自主权的关系[J].经济研究,1979,(5
).
    [41]蒋一苇.企业本位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42]吴敬琏,周叔莲,汪海波.关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N].人民日报,1978-
12-31(3).
    [43]吴敬琏,周叔莲,汪海波.再论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企业的自动调节[J].经
研究,1979,(9).
    [44]蒋学模.关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1
981,(4).
    [45]宋涛.试论我国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J].经济研究,1982,(9)
.
    [46]刘伟,平新乔.经济体制改革三论:产权论·均衡论·市场论[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0.
    [47]世界银行1984年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48]吴稼祥,金立佐.要以新的战略思想改革国家经济职能[N].世界经济导报,1
985-03-11(6).
    [49]吴稼祥,金立佐.股份化:进一步改革的一种思路[J].中国:发展与改革,1
985,(10).
    [50]曹文炼.全民所有制大中企业股份化的探讨[J].经济研究,1985,(8).
    [51]童大林.股份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新基点[N].人民日报,1986-08-18(5
).
    [52]厉以宁.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N].人民日报,1986-09-26(5).
    [53]刘诗白.试论社会主义股份制[J].经济研究,1986,(12).
    [54]刘诗白.再论社会主义股份制[J].改革,1988,(3).
    [55]唐丰义.试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改革模式及理论支点[J].社会科学评
论,1987,(1—2).
    [56]田源.论“分产经营”[J].经济研究,1987,(6).
    [57]田源.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我国中长期改革的方向[J].改革,1988,(6)
.
    [58]刘诗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J].经济研究,1988,(3).
    [59]韩志国.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问题[N].光明日报,1987-10-10(3)
.
    [60]韩志国.论法人所有制[N].光明日报,1987-11-16(3).
    [61]刘世锦.公有制经济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三种发展观的比较和启示

  • 下一篇文章:新阶段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的三线推进战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