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出 发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并没有取得任何有益的成 果[29](p.276)。原因在于计划价格结构扭曲的问题,虽然表面上是价格体系不合 理,而根子则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因此不改革国家用行政方式垄断定价的价格管 理体制,由企业和消费者自主决策和自发形成价格,价格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当时,一方面,找不到一种有充分解释力和科学依据的理论价格的计算方法,因此只 能是根据现实情况对矛盾特别突出的问题分系列分别处理。另一方面,由于价格调整 涉及到广泛的利益补偿问题,财政的承受能力在事实上成为制约价格改革的决定因素 。而当财政拿不出钱时,价格改革就难以进行。巨大的改革成本使这种以“调”为主 的改革方式遇到了死结。俄罗斯正是在前苏联几次价格改革失败之后,才转而接受“ 大爆炸”的全面自由化改革的。中国之所以能在价格领域走出渐进式改革的路,破题 的一着是实行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曾经引起过非常激烈的争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配给体制向商品体 制过渡阶段,许多国家都曾在消费品方面实行过双轨价格,中国的特殊之处是在生产 资料方面也实行了双轨制价格(注:自1979年以来,国家就开始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 的改革,单一的计划体制和物资管理体制被打破,一部分生产资料实行了市场调节。 1979年先在电子、机械行业对一部分产品实行浮动格。1983年允许石油产品计划外部 分按国际市场价格在国内销售。1984年起,对37个统配煤矿实行超核定生产能力的煤 炭加价25%~50%销售。1984年5月20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 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属于企业自销的(2%)和完成国家 计划任务后的超产部分,允许企业在国家牌价基础上上下浮动20%的范围内自主定价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联合下达了《关于放开生产资料超产自产品 价格的通知》,取消了上述浮动20%的限制。至此,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正式形成, 重要的生产资料都同时存在着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有的学者认为,生产资料价 格双轨制在中国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29][30][31]。由于中国在传统计划 经济时期广泛存在着的“计划外”经济,例如乡镇(过去的社队)企业,对它们的绝 大多数产品价格历史上国家就没有管死过,而是一直实行市场调节。所以有的人认为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历史上就已经存在的[32]。 然而,所谓历史的“必然”并不会自动地成为现实,它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才 能具体地实现。首先,把虽然事实上存在着,但却并非是自觉意识的价格双轨制变成 一种理论和政策上的自觉,其中就凝结着中国学者的创造性贡献;其次,生产资料价 格双轨制的提出,意味着价格改革思路的转换,即从先前的以“调”为主转变为“调 放结合”、以“放”为主[33][34]。双轨制成为一个理论概念和一项明确的政策主张 ,既没有前人的理论依据,也没有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它完全是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家 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研究的结果。尽管对于价格双轨制人们褒贬不一,但正是由 于实行了双轨制才使中国的价格改革得以突破财政约束的困境,开创渐进式改革的新 局面。因而被国外有的学者称为是“一项有益的发明”(布鲁斯语)[25]和“天才的 解决办法”[35]。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所有制和企业改革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在现实中则是传统计划经济 的制度基础,虽然由于改革在起步阶段设定的程序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渐进式改革 ,把改革的范围规定为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此相对于其他方 面的改革,所有制改革被严重地滞后了。但是,中国经济学家对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探 索却没有因此而滞后,并且贯穿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始终。自1979年以来,在所 有制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为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必 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首先是重新确立生产力标准,否定把“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先进与否的标 准和“公有制目的”论,为所有制改革奠定了观念前提和理论基础。因为“一大二公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并且影响很深,在实践中危害很大,所以在改革 启动阶段,自然就把它作为要破除的“左”的思想提了出来[36]。但是直到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和中共十四大召开,生产力标准才真正开始在理论研究和经济决 策中成为主流意识。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有的经济学家,例如周叔莲,提出要打破对 传统国有制的迷信思想,包括片面地把传统国有制当成社会主义的目的而不当成手段 的迷信的观点[37],依然引起了争论(注:《当代思潮》1994年第1期和《真理的追 求》1994年第2期上都发表了批判周叔莲的文章,说他是“拐弯抹角的私有化”的理 论。袁木也说,这个观点不妥,不要再提这个观点了。见袁木:《关于国有企业的若 干基本认识问题》,《经济日报》1995年2月7日。肖灼基则把所有制是手段,生产力 才是目的的观点,看成为一个理论突破。见肖灼基:《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中外管理》1998年第2期。)。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的“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至此,生产力标准最终确立 为统治的思想,把公有制本身当成社会主义目的的传统观念才被彻底革除。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所有制改革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鼓励非国有经济成 分的发展,二是推进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权力分解。改革初期,鼓励非国有经济 成分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1979年7月,薛暮桥先后在 《北京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就广开就业门路必须改革劳动管理制度发表谈话,主 张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使这种几乎被理论遗忘了的所有制形式重新受到重视[1](p .180)。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所有制结构的概念,有人提出所有制外部结构和 所有制内部结构,还有人提出要区分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29](p. 151)。理论上提出所有制结构的概念,突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只能是又公又纯的观 念,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为所有制 结构的调整即进行所谓“增量改革”[38](p.153)创造了条件。董辅réng@①提出 社会主义应当是混合经济的观点(注:在80年代初,董辅réng@①就提出社会主义 经济应当是“在保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非公有制(个体、私营的、 混合的私有制等)”(见董辅réng@①:《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上卷,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4年版,第343页)。到了1992年,他又进一步将自己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 八宝饭”理论。他说:“社会主义经济好象一盆八宝饭,八宝饭是以糯米为主要成分 的,其中还有豆沙、红枣、莲子等食品。……只有把糯米饭、豆沙、红枣、莲子等等 组合起来,并以糯米饭为主要成分才是八宝饭。”同上书,第415~416页。)。有的 学者认为,混合经济应当是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39]。80年代中期出现了民营经济 的概念,既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又回避了私有化的禁区。一些 经济学家竭力主张体制外的经济成长,即发展民营经济是发展市场经济,进而推动公 有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重新定义,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2002年中 共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强调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 有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