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反映现实经济运行的各种关系和变量揭示出来 。曾启贤和马晋民认为,总量分析和总量政策的局限性很大,必须以结构分析为依托,特别是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以结构变革为中心的新成长阶段的转折时期,总量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长期性的结构问题,而且对某些短期问题也无能为力,因此,应当把结构政策放在首位,而把总量政策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此外,一些人认为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互补的,可以而且应当互相结合,但一般议论较多,有些说明也不大恰当。如认为结构分析是总量分析的具体化,总量分析则是结构分析的抽象,对总量进行具体分类和深入分析,就可以统一到结构问题上来;对结构问题进行系统和综合归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可以揭示出总量的基本特征 。唐宗昆正确区分了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不同对象和任务,不同意在二者之间划分主次和相互替代 。马建堂主张通过国民收入、价格、储蓄等典型总量指标波动状况的分析,找出它们是如何通过一些中间机制转化为相应的结构变动,进而由总量指标的结构变动转化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把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结合起来,使宏观分析中观化 。所有这些都没有说明如何把结构分析纳入宏观分析。樊纲、张曙光等 认为,在公有制经济中,资源配置效率或经济结构合理性的问题不是由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而是计划者的“宏观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宏观问题的性质,甚至个别生产单位的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本生产效率问题,也具有宏观问题的性质,但在经济理论体系中,通常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范围,在公有制宏观经济分析中,也带有浓厚的微观色彩。我们曾经从总量短缺下的过度增长引起资本补偿不足和实际资本积累率下降在各部门分布不平衡的角度,把结构分析引入宏观分析。 关于波动分析和增长分析。樊纲、张曙光等认为,宏观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经济波动,即说明产量为什么波动以及怎样波动,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的比较关系以及前者如何围绕着后者波动,至于社会生产能力或资源规模的变化,则属于“动态理论”或“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围,它构成“静态”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背景,但不是它的研究对象 。邓英淘和罗小朋认为,宏观分析主要在于说明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其政策目标也主要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波动分析和总量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问题,还会对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造成不利的累积性影响 。笔者认为,国内一些学者对增长理论和宏观理论的区别缺乏明确认识,造成的混乱较多,前述对结构分析的一些观点,以及后面对供给分析和长期分析的某些看法都与此有关。 关于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以及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笔者曾经指出,既然宏观分析以总量分析和波动分析为主要内容,由于短期内影响实际总供给的各个变量基本上是给定的,从供给方面很难说明产量是因何和如何波动,而总需求却是可变的,各个行为主体在既定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下为争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为,直接决定了总需求及其构成的变化,这种变化又直接影响着总供给,构成解释总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实际总供给就是由总需求和前定价格决定的,并随总需求的变动围绕经济潜在总供给而波动。因此,以波动分析为主的宏观分析必须从需求入手,以需求分析和短期分析为主 。而胡汝银则认为,需求分析有重大缺陷,主张从供给分析立论。其依据是,在理论史上,需求分析既是凯恩斯理论框架的枢纽,也是其宏观分析的重大缺陷,科尔耐的短缺经济学也是这样。在实践中,美国实行的是需求管理政策,而日本和联邦德国一直注重结构问题和发展问题。供给分析的政策结论是供给推进论和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发展政策 。其实,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长期和短期的问题。在长期内,实际总供给和潜在总供给是一致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无关,总需求的变化只拉动价格变动,对总供给没有影响,总供给只取决于组织制度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即取决于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变化,因此进行供给分析实际上就是进行长期分析。 从以上的简述可以看出,宏观分析是以总量分析、波动分析、需求分析、短期分析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的,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宏观分析的另一种说法。这决不意味着否定结构分析、增长分析、供给分析和长期分析,也不意味着在宏观分析中不能讨论这些问题,而在于它们在经济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宏观分析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不弄清这些问题,企图用供给分析和结构分析说明经济波动,用增长分析和长期分析解释总量失衡,就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在这些问题上的讨论,是正确接受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的重要一环。 6,小结:范式转换过程的简要描述 以上,我们分别从讨论的具体内容说明了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范式转换,这里再以三本宏观经济学专著的出版对此作一小结。 戴园晨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 。该书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运动为逻辑起点,在考察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内在联系以及两大部类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的过程中,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量关系和结构状态。其优点是,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了解较深,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比较准确,不足之处是,其理论和方法受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较大,从章节安排和内容设计来看,该书只是讨论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形成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由于最先使用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名称,标志着范式转换的启动和进行,但是,严格说来,该书还不能称作是宏观经济学。 符钢战、史正富和金重仁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 。这是国内第一部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理论著作,作者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运行过程,说明了总量和结构的交互作用,揭示了总需求膨胀的原因和过程,构造了一个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其不足之处是,尽管作者力求从理论上把握和再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运动过程,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但终因中国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在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和暴露,加之作者对中国经济生活现实知识还不够充足,在一些问题上显露出照搬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痕迹。这也许是范式转换中一个必经的阶段。 樊纲、张曙光主笔的《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 。该书运用理论实证和矛盾分析方法,从现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出发,通过分析各个行为主体的利益目标、行为方式和利益矛盾,考察了改革前后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各种经济变量的决定,系统地分析了总需求膨胀、短缺、通货膨胀、过度增长、结构失衡、经济波动和机制变迁等现象和问题,从理论上再现了公有制经济的矛盾运动过程。该书的特点是,一方面以迄今为止经济科学的一切理论成果为基础,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立足于对公有制经济现实运行的深入观察和独立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念、理论假说、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构造了一个分析公有制经济的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其缺点有二,一是作为一部“大纲”,确有一些重要问题只是提出或提到,而没有展开;二是在现实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在建立公有制经济的开放模型时,不仅应当引入对外经济关系,而且首先应当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分析其对公有制经济运行的影响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