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 【字体: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22   点击数:[]    

88个,经鉴定窖穴中的农作物遗存为粟。参加发掘的考古学者对88个窖穴中储藏粟的容量进行了估算,折合重量为138200余市斤,起码可以达到十万市斤[29]。据14C测定,磁山遗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8000~7600年。从出土的大量石斧(达1758件)来看,说明它们已被用来进行采伐林木荆棘,进行砍倒烧光,并具有相当的规模。石铲的发现,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脱离刀耕火种的初期阶段,进入了耜耕时期。石刀、石镰都是收割禾谷的得力工具。从数量可观而硕大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来看,粮食加工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日常作业和生产程序。大批的粮食窖穴证明当时的收获量甚丰,窖穴内仍贮存有大量的粟谷,也说明人们的口粮已较充裕。与此同时,猪、狗骨骼和鹿、猕猴、野猪及鱼、兔、蚌等动物遗存的发现,说明磁山人的家畜饲养和狩猎活动仍在进行。综合磁山文化的相关材料,可知磁山时期的农业已较发达,已远远超出原始农业初期的水平。它应该是在峙峪文化、下川文化、鹅毛口文化及徐水南庄头文化,时期早期粟作农业的基础上承继而来的。正是认识到这些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新石器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我们曾主张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30]。磁山文化与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裴李岗文化在文化面貌上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在时代上也较为接近。显然,磁山原始农业与河南境内嵩山东麓地区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有着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关系。

    粟作农业在太行山地区发生后,首先在其周围地区迅速发展和传播,其显著特征便是从山前地带向平原地区延伸和扩展,逐步形成沿太行山周围地区的粟作农业区。如在豫北和河北地区发现的磁山文化类型的遗址有河南淇县花窝遗址[31]、河北易县北福地一期乙类遗址[32]、正定南杨庄遗址[33]等,从遗址出土的大量石质农具、陶器及猪、狗、鸡等遗物看,农业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新石器时代中期又进入仰韶温暖期的最佳时期,也是粟作农业最有利的发展时期。太行山地区代表这一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河北永年石北口遗址[34]、磁县下潘汪遗址[35]、正定南杨庄遗址、邢台柴庄遗址、邯郸百家村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36]、大司空遗址[37]、大寨南岗和鲍家堂遗址[38],以及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等[39]。这一时期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蚌器,仍以石器为主。石器除个别打制外,绝大多数为磨制石器,并且大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进步,器物种类增多,有斧、锛、锄、刀、镰、磨盘、磨棒、杵、臼等。陶器制作进入繁荣时期。出土的家畜遗骨有猪、狗、鸡、牛、羊等。在南杨庄遗址还出土有粟作遗存。从这些遗物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比早期有较大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太行山周围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代表性遗址有安阳后岗二期遗存[40]、汤阴白营遗址[41]、邯郸涧沟和龟台[42]、辉县孟庄遗址[43]、襄汾陶寺遗址[44]。其中河南辉县的孟庄遗址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规模已进入龙山时期的“古城”阶段。此期农业工具已有明显进步,石器磨制精细,种类有石铲、有肩石铲、穿孔石刀、石镰、杵臼等,此外还有蚌刀、蚌镰等,在陶寺遗址还出土一件石犁,这表明原始农业已由耜耕向犁耕阶段过渡。

    太行山地区在粟作农业产生后,在当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向四周迅速传播开来。当然,也不排除太行山以外的地区独立产生粟作农业的可能性,只是后者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依据。对于粟作农业的传播,张之恒先生曾指出:“根据现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粟作农业的传播路线是,由上述粟作的发源地(太行山和嵩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向西传播进入泾渭流域,向东传播到黄河下游,向北传播到辽河流域。”[45](p73)如前所述,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实际上,磁山遗址与裴李岗遗址同处于黄河下游巨大冲积扇的顶端,时间相近,文化面貌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石磨盘、石磨棒及石镰、石铲器形较为接近,陶器也有相似的类型。这正是两种文化交流密切的反映,也可说明起源于太行山地区的粟作农业曾南下向黄河中游的河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广泛传播。据统计,包括新郑裴李岗、密县莪沟、长葛石固、舞阳贾湖在内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达100余处[46]。其中在新郑裴李岗、沙窝李和许昌丁庄等遗址,都发现有粟的遗存[47]。这些大致说明了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发展的情况。豫西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余脉地带,又处在太行山及其支脉中条山之南,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伊、洛河穿行其间,也是与晋南和关中地区联系交流的通道。在这一地区发现有不少裴李岗时期的文化遗址。如巩义市铁生沟遗址、滩小关遗址、赵城遗址、水地河遗址,登封双庙沟遗址、向阳村遗址、王城岗遗址,密县莪沟遗址、马良沟遗址、老城遗址、东关遗址、张湾遗址、青石河遗址,偃师高崖遗址、马涧河遗址,洛阳杨窑遗址,孟津朱寨遗址,嵩县乌稍岭遗址,卢氏薛家岭遗址、祁树湾遗址及渑池、灵宝境内的裴李岗文化遗址[46]。豫西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传播,有力影响和带动了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养鸭起始时期小考

  • 下一篇文章: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