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仰韶温暖期概念的发展。总之,“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和仰韶温暖期一样,正与全球性的全新世中期气候最佳适宜期相对应,是反映中国第四纪全新世中期生态环境、尤其是气候演变特征的概念。 二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生态环境特征 如果将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置于全球第四纪生态环境变迁的大背景下,可对其环境特征及在文明蕴育中的优越性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据环境学家的研究表明,第四纪是冰川作用十分显著的时期。大冰盖的多次出现和消亡,周期性地覆盖了北半球大陆的许多地方和南半球的部分地区,“在第四纪时,曾发生过诸多环境变迁,但无论哪一种,都没有像很多大冰盖的发育那样,对地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6](p83)。值得指出的是,第四纪大冰期都出现在距今约300万~l万年的更新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时期。如在更新世初期的早冰期,华北平原温度比现在低8℃左右。而在距今210万~150万年的S冰缘期,河南、河北等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以上。到了距今110万~80万年的鄱阳冰期,年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8℃左右。距今60万~50万年的大姑冰期的温度要比现在低6~7℃。而距今2O万~l0万年的庐山冰期,年平均气温则比现在低lO℃~12℃[7](p41)。在距今lO万~l万年出现的冰期为末次冰期,在我国称之为大理冰期或太白冰期。据世界各地的研究,末次冰期的降温幅度为8℃~12℃,海平面降温幅度为2℃~5℃。尽管在长达300万年的时间里,冰期和间冰期总是交替出现,但在冰期出现如此剧烈的降温,对于处在童年时期的人类无疑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冰期(glacial epoch)是指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的时期,高纬度地区的冰盖扩张,向中纬度推进,高山地区的山岳冰川向低地伸展,引起海平面降低、气候和土壤生物带向赤道方向迁移。在各个大陆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冰期时气候寒冷干燥,植被退化,一些内陆干旱地区沙漠扩张,黄土堆积,湖面收缩下降[8](p91,44)。例如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于冰期时蒙古冷高压占据绝对优势,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萎缩,所以降水量大幅度减少,致使西北地区沙漠扩张,风尘堆积极其旺盛,在黄土高原以至东部平原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这对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是一场严酷的挑战。在这样较为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条件下,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作为食物的来源,农业的发明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 距今大约l万年之际,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结束,全新世降临。全新世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至今的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冰后期(postglacial)。冰后期也是一个间冰期(interglacial epoch),即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此时,冰川退缩,海平面回升,气候和生物带向两极方向迁移。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内陆干旱地区流沙固定,黄土地带土壤发育。由于地球上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全新世气候期的划分也不仅相同。如西方学者分之为前北方期(距今10000~9000年)、北方期(距今9000~7500年)、大西洋期(距今7500~5000年)、亚北方期(距今5000~2500年)和亚大西洋期(距今2500年至今),其中北方期是气候持续变暖期,而大西洋期则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材料,可将我国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为三期:距今10000~8500年为早全新世时期,在摆脱了冰期的漫漫寒夜后,这一时期气候开始转为温和而干燥,年平均气温大约为6℃。距今8500~3000年为中全新世时期,即是被施雅风院士率领的课题组确定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也就是仰韶温暖期。此时辽南地区出现以榆、栎、椴、胡桃、桤木、榛等阔叶树形成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3℃,比现在高3~5℃。距今3000年以来为晚全新世时期,出现以松、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表明气候有所恶化和波动。[5](p7~9) 综合以上国内外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可知进入第四纪全新世以来,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气候开始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温暖湿润方向发展,尤其是进入全新世中期以来,出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期。尽管全球气候适宜期的起讫时间略有差别,但完全有理由说明在中全新世曾经有过全球性的气候适宜期。在我国,即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如果采用距今8500~3000年的数据,这一有利的生态环境则曾持续了长约55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恰好大致和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王朝的时代相对应。正是在这一时期,农业开始萌发并得到迅速发展,新石器文化迅速取代旧石器文化并出现了繁荣景象;而且,代表文明和权力象征的国家开始奠基并建立起强盛的夏商王朝。因此,也可以说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为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形成、繁盛和中华古代文明的孕育发展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三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农业环境条件 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广阔的田野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