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 【字体: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22   点击数:[]    

,因此必然受到生态环境的强大影响。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孕育发生是极为有利的。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光照主要来自太阳光。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时段范围内,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空气条件与今天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尤其在远古的条件下,空气的质量状况只能比今日为好,姑且不加详论。这里主要就温度、水分、土壤状况加以分析。

    温度和水分是农作物必需的两大生长条件,因为作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生长。并且,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决定着相应的农作物种植。环境学者根据孢粉及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古冰川遗迹及冰芯、古海面及海岸带痕迹和考古学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对包括温湿度在内的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状况及其演化过程加以基本的推测。在距今8500~7000年时期,根据青海湖、黄土高原、内蒙古白素海、河北东部、辽南地区、螺髻山等地的孢粉资料换算的当时温度比现在高2-4℃,尽管这一时期也曾出现过气温升降波动的现象。[5](p7)在天津静海、北塘及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现生长在亚热带湖沼地区的水蕨孢子,这正和上述地区对气温的推测相吻合。在距今7000~6000年仰韶温暖期的鼎盛时期,现为干旱草原的青海湖滨当时为针叶阔叶混交林,从发现的紫果云杉残木可推知当时的年降水量达600mm左右,温度高于现代3℃左右。在海河流域、渤海湾、胶州湾和鲁北平原,出现了现生长在亚热带的水蕨、水青冈、枫香、山核桃、铁杉、杨梅等。这表明当时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致使这些植物能沿海湾、海河及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生长。也由于当时河网沼泽纵横,水温增高,使得现生于亚热带湖沼水体的生物扩展到河北白洋淀、大陆泽和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在山东中南部的汶河、泗河流域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址中发现有许多扬子鳄、水牛、龟、鳖、鱼和现在分布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水域的丽蚌、楔蚌、尖嵴蚌等动物的遗骸,其中仅在王因一处遗址就发现至少属于20个个体的扬子鳄遗骨,表明这些地区当时应有亚热带湖沼的生态环境[9](p140~142)。距今6000~5000年为波动降温期,在这一时段的距今5500年左右,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出现过落叶阔叶林一度减少,寒温性和温性针叶树种增加、海平面下降等现象。但从在山东郯城、南京句容宝华山发现的这一时段晚期丰富的亚热带动植物,尤其是水蕨、山龙眼的存在,推测当时温度可高于现代3.6℃[5](p8)。距今5000~4000年为较稳定的温暖期,属这一时期晋南汾河东岸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寺遗址出土的古生物资料,提供了较丰富的环境信息。根据在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年地层中出土的孢粉组合分析,计有乔木8种:油松、桦、鹅尔枥、榛、椴、栗、榆、栎;灌木及草本植物有11种:杜鹃、悬钩子、蒿、菊科、葎草、山萝卜、唇型科、禾本科、藜科、毛茛科、豆科;蕨类植物有水龙骨。其中的油松花粉占据优势,属华北地区山地暖温性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既可单独成林,亦可与桦、栎等混交,组成暖温带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到了距今4400~4000年的陶寺遗址晚期,尽管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未发生大的变化,但乔木植物花粉已占孢粉总数的60%,推测应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存在。加之在陶寺遗址还发现有鼍骨板即扬子鳄的遗骨,推测当地应属温暖偏湿的生态环境[10]。近些年来,随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洛阳皂角树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文化遗址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夏代的一些环境信息。从二里头遗址的孢粉资料[11]可知,在属龙山文化晚期的夏代初期,木本植物孢粉占相当的数量,灌木中的五加科、忍冬科、桤木,是今多生长在南方的植物,说明在夏代初年落叶阔叶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尚书·禹贡》及《史记·夏本纪》等文献中多有关于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和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夏朝立国前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多雨洪水期。二里头文化的一期(距今3900~3850年)和二期(距今约3800年),即夏代早期和中期时,孢粉中的乔灌木数量与夏代初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有较大比例,松树和桑树孢子数量较前增加,喜湿作物香蒲属有一定增长,并新增了木本中的榆属。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二里头一期还发现了大象的标本。这既表明夏代早期和中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有差别的,也说明夏代早中期还仍保留着仰韶温暖期的基本特征。雨量比前段稍少,但仍较为充沛,在夏朝都城周围还有不小的森林,呈现出疏林草原的生态景观,气候已有转凉的迹象。二里头文化三期(距今约3750年)的孢粉和洛阳皂角树遗址采集的孢粉标本[12](p92~93)属同一文化时期的遗存。这一时期的孢粉中,木本植物已降至孢粉总数的7.6%,而草本植物花粉已占90.2%,在皂角树遗址的乔木花粉中,也以耐旱的松属居多,喜湿的蕨类植物减少,动物的种类也较单调,土壤的磁化程度也由此前的较高值向较低值跌落。这说明夏代晚期已转化为稀疏草原的生态环境,气候已显温凉干燥。但从总体上看,夏王朝所在的中心地区洛阳盆地还有较广阔的水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养鸭起始时期小考

  • 下一篇文章: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