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农业的起源,而且有利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较为先进的耕作制度和方法,这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原始农业长期采用的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相比,一开始就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成为孕育早期中华文明的根基。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由南至北正处在自亚热带向暖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交接的生态过渡带。生态过渡带具有食物链长、生物多样性增加、种群密度提高等效应,且敏感易变的环境背景,客观上有利于物种的变异和进化,有利于早期人类对丰富的生物物种加以选择、驯养和栽培,从而有条件培育出优良的物种[19](p13~15)。这种生态过渡带的区域优势,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保持着。如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西端的宝鸡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为-1.0℃,四月平均气温为13.5℃,七月平均气温为25.5℃,十月平均气温为12.9℃,年平均气温为12.8℃。全年日照时间为1978.9小时,降水量年平均为600~700毫米。西安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为-1.3℃,四月平均气温为14.0℃,七月平均气温为26.7℃,十月平均气温为13.6℃,年平均气温为13.3℃。全年日照时间为2065.4小时,降水量年平均为600~700毫米。关中平原被现代地学界划为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至今仍是陕西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位居中原的河南,全省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在13~15℃之间。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淮河以南,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一月平均气温在O℃左右。春季豫西地区为13~14℃,豫北、豫东在14~15℃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在22~28℃之间。全省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00~2600小时。全省年降水量在600~1300毫米之间。其中黄淮之间(包括豫西山地)为650~1000毫米;豫北和豫西丘陵区为600~700毫米。就现代气候而论,河南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就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来看,应划为半湿润气候区。全年日照充足,多在2000~2700小时,日照在45~60%之间。区内干燥度除伊洛河上游、渭河上游区小于1.O℃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其中1月平均气温关中平原区为-l℃~-6℃,三门峡至开封区段为0℃~-2℃,大汶河流域为-3℃。7月平均气温约为25~27℃。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整个黄河流域气温最高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O~15℃。降水量自西向东增加,渭河区年降水量在540~630毫米,三门峡至郑州花园口段,除伊洛河上游为850~900毫米外,其余多在600~650毫米;大汶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夏季最多,春秋季其次,冬季最少[20](p565)。就目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状况看,与西北内地及北面的内蒙古高原地区相比,一年当中没有那么漫长的冬季和刺骨的寒流;与南面的江南地区相比,也没有连绵的“梅雨”季节造成的卑湿和炎夏的酷暑,处在暖温半湿润气候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均500~900毫米之间的降水量,虽在一些地方不算充足,但它集中在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夏秋季节,加之有充足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能充分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这些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孕育和生长。 而在原始农业起源和初步发展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为优越。孔昭宸等学者在研究了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孢粉资料和生物遗存后认为,在距今10000~9000年期间,关中平原、汾河下游谷地和黄淮平原等地的气候迅速变暖,尽管年平均气温与现在接近或偏低,但其降水量却明显增多,加速了植物生长和泥炭沉积。施雅风先生等根据黄土高原、河北东部、青海湖、内蒙古白素海、辽南地区等地距今8500~7200年间的孢粉资料,换算出当时温度比现在高2℃~4℃。距今7200~6000年间不仅是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中稳定的暖湿阶段,也是温暖期的鼎盛阶段,南北气候普遍较为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所有各地,植物生长空前繁茂.华北平原则是湖沼大发展时期,气温平均值要比今高出2.5℃~3.5℃。降水较现在丰沛得多,根据推算,白洋淀地区降水高于现代450毫米。他们的结论是:在相同的纬度上,中国的大暖期升高值是全球最大的地区,又是全球冬季升温最高的地区之一[5](pl-18)。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生态过渡带的区域优势,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尤其是充沛的供水条件,加之肥沃的黄土,都是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农业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并在进行有意驯养、栽培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的存在,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就是植物繁茂、动物喜栖的地区,进入新生代更新世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更成了西侯度人、蓝田人、许家窑人、丁村人及小南海人等早期人类栖居的场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人类遗迹比长江流域、华南及东北地区等地都多和集中,正说明这一地区是更为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地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朔县的峙峪文化遗址、沁水的下川遗址都是位于太行山脉及其周围地区的著名古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