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虽较以前有所减少,但还是要比今天为多,处在仰韶温暖期的后期的大背景下,温度要比今天高l~2℃。《夏小正》是反映夏代历史的文献,并且是反映夏王朝中心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献①,其中的正月“启蛰”、“雁北乡”、“田鼠出”、“囿有见韭”、“采芸”、“柳梯”、“梅杏杝桃则华”的物候现象都比今日提前;而二月“剥鱓”的物象正与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遗物相验证[13](p73~81)。《夏小正》的记述和洛阳盆地的孢粉资料都说明,尽管夏代晚期曾出现过气候的较大波动,但在夏代相当长的时期内,温度要比今日为高,湿度状况也比今日为好。殷商时期已进入仰韶温暖期的晚期,通过在殷墟出土丰富的动物标本和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对殷商时期的生态状况有一大致了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殷墟发现的动物遗存有肿面猪、鹿、圣水牛、狗、猪、獐、鹿、羊、牛、狸、熊、獾、虎、黑鼠、竹鼠、兔、马、狐、乌苏里熊、豹、猫、鲸、田鼠、貘、犀牛、山羊、扭角羚、大象、猴等;鸟类有雕、褐马鸡、丹顶鹤、耳鸮、冠鱼狗等;鱼类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鲟鱼及龟、丽蚌、蚌等[14]。另外古生物学家周本雄认为,早在20世纪40年代被石璋如先生鉴定为“麻龟板”的动物,应为鳄鱼[15]。这样,仅在殷墟发掘出的古动物化石就达40余种之多。甲骨文中也保留了殷代的环境资料。如其中对象的记载道:“今夕其雨,获象”(《合集》10222)。“于癸亥省象,易日”(《粹》610)。“乙亥王卜……王占曰:吉。获象七,雉三十”(《簋》86)。“辛巳卜,贞,王……往来亡灾,擒,获……象一”(《合集》37373).从“获”象、“擒”象的记载,可知大象是在当地擒获的。这正和《吕氏春秋》“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之说相对应。在殷墟发现的竹鼠、象、野牛遗骨,这都是喜栖竹林的动物,尤其是竹鼠,喜居山坡竹林,以竹子地下的茎为食,说明当地应有茂密的竹林。对此,也有卜辞可证:“王用竹,若”(《乙》6350)。“竹先用”(《后》下二一·二)。“贞,其用竹……羌”(《存》二·二六六)。殷墟的南部与淇水河畔的朝歌毗邻,春秋时属卫国之地。《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奧,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淇奥是指淇水的曲岸,猗猗、青青、如箦,都有茂密的意思。这说明,即使到了春秋时期,淇水两岸仍然是竹林繁茂,气候温润的地区[16]。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本。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冲击而成的华北平原之所在,丰厚的黄土构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基本景观。黄土是非常适宜农作物栽培的土壤,由于呈粉尘颗粒状,是由西北气流从亚洲内陆搬迁而来,逐渐飘撒沉积而成,其成岩作用不 ———————— ① 笔者从对《夏小正》经文的考释、夏代生态环境的研究,并参考夏代天象的研究成果,推测《夏小正》应为反映夏王朝中心地区即伊洛河地区的历法。兹不赘述。 强。这些风成的黄土在结构上呈现出均匀、细小、松散、易碎的特点,这就使得粗笨的木耒、石铲等原始工具容易入土和耕作[17](p22~25)。黄土的有机质含量高,是较为肥沃的土壤,并有良好的保水性能。美国学者庞波里(Raphael Pumpelly)曾对我国的黄土评价道:“它(黄土)的肥力似乎是无穷无竭。这种性能,正如著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特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所指明,一是由于土层中累年堆积、业已腐烂了的植物残体,雨后通过毛细管作用,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一是由于从[亚欧大陆]内地刮来的风沙不时仍在形成新的堆积。它‘自我加肥’(self-fertilizing)的性能可从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地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l8]。”黄土一般呈碱性,黄土中的矿物质大体经久都不流失,因此基本肥力也长期不丧失.并且,如上所述,黄土还具有“自我加肥”的能力。这不但使其最适合于原始农业的早期耕作,而且也使黄土地区的人类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与定居生活相适应的较为稳定的耕作制度.对此,何炳棣先生指出:“原始华北农业最初不应该采取游耕式的耕作法。”以研究中东原始农业而著名的美国学者杰克.哈兰(Jaek R.Harlan)根据他对华北黄土区古代自然环境、土壤状况等知识的掌握,对华北最早的耕作方式推测道:华北黄土区最早耕作方式决不是一般所谓的“砍烧制”,因为经典的砍烧制或游耕制一般需要每年实耕八倍的土地;换言之,土地耕作一年以后,要休耕七年之久,肥力才能恢复。华北远古农夫大概最多只需每年实耕三倍的土地;内中有些土地可以一年耕作,二年休耕;有些土地可以连续两年耕作,一年休耕;有些保持水分性能较好的黄土,可以连续耕作,基本上不需要休耕。他还认为,砍烧和游耕方式一般限于热带及多雨地带,这类地区农业上的枢纽问题是肥力递减。而华北黄土地区基本上的枢纽问题不是肥力递减,而是如何保持土壤中的水分[18]。由上可见,疏松易耕而富含肥力的黄土,不但有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