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 【字体: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22   点击数:[]    

晋南和关中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进入仰韶温暖期的鼎盛阶段,南北气候均较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所有各地,植物生长空前繁茂,华北大平原湖沼进入盛大发展时期,黄河中游黄土与内蒙古东部沙地的古土壤全面发育[5](p8),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农业进入了难得一遇的大好发展时期,出现了以粟作为主兼有黍、麦、豆、稻等作物并存的原始农业繁盛的局面。在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和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为代表的西王村类型,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洛阳、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可以洛阳王湾遗址和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代表。而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则为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原始农业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生产工具的配套和质量,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农作物的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以及山东境内的典型龙山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正是粟作农业发展和推动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仰韶温暖期的环境背景下,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的原始农业区[48]。这都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2]龚高法.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J].历史地理,1987,(5).

[3]满志敏.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J].历史地理,1992,(1O).

[4]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6][澳]M. A.J.Williams ets.第四纪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7]张家诚.气候与人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黄春长.环境变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周昆叔.环境考古研究:第1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0]孔昭宸.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孢粉分析[J].考古,1992,(2).

[11]宋豫秦.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J].考古,2002,(12).

[1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4]杨钟健.安阳之哺乳动物补遗[J].中国考古学报,1949,(4).

伍献文.记殷墟出土之龟骨[J].中国考古学报,1949,(4).

侯连海.安阳殷墟早期的鸟类[J].考古,1989,(10).

袁靖.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报告[J].考古,2000,(11).

[15]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J].考古学报,1982,(2).

[16]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J].历史研究,1991,(1).

[17]王星光,张新斌.黄河与科技文明[J].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8]何炳棣.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J].历史地理,1992,(10).

[19]周昆叔.环境考古研究:第2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0]李民.黄河文化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21]孙建中.下川遗址的古气候环境[J].考古,2000,(10).

[22]石兴邦.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的问题[J].南京博物院集刊,1980,(3).

[23]陈文华.简论农业考古[J].农业考古,1984,(2).

[24]卫斯.论中国粟的起源、驯化与传播[J].古今农业。1984,(2).

[25]贾兰坡.山西怀仁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J].考古学报,1973,(2).

[26]保定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11).

[27]Lewis Binford.New Perspective in Archaeology[M].Chicago,Aldine,1968.

[28]周本雄.河北武安遗址的动物骨骼[J].考古学报,1981,(3).

[29]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问题[J].农业考古,1984,(1).

[30]王星光,李秋芳.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J].中国农史,2002,(1).

[31]安阳地区文管会.河南淇县花窝遗址[J].考古,1981,(3).

[32]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8,(4).

[33]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正定南杨庄遗址试掘记[J].中原文物,1981,(1).

[3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永年石北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1).

[35]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1).

[3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安阳殷墟发掘简报[J].考古,1961,(2).

[37]唐云明.试谈豫北、冀南仰韶文化时期的类型和分期[J].考古,1977年,(4).

[3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J].考古,1965,(7).

[3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3,(1).

[40]中国科学院考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养鸭起始时期小考

  • 下一篇文章: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