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汉代刍藁税的具体征收办法,(史记)、(汉书)记载不明。不过,秦代的情况我们知道,如据云梦秦简:
入顷刍藁,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豭(垦),顷入刍三石、藳二石。刍自黄*及*束以上皆受之。入刍藁,相输度,可殴(也)。
入禾稼、刍藁,辄为廥籍,上内史。刍藁各万石一积,咸阳二万一积,其出入、增积及效如禾。①
秦简告诉我们三点:一是不论农户有无顷亩之田,也不问耕者垦种与否,都必须"以其受田之数",每顷交纳刍三石、藁二石。这种情况和当时收田租正税一样,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剥削本质;二是对征收藁税的品种规格、数量要求、乃至囤积办法,均有严格规定;三是刍藁征收实物,以石计算,上交内史时尚需过秤。大概汉代的情况也当如此,至少汉初不会例外。如(汉书.萧何传)曰:"毋收藁为兽食"。可证也是征收实物的。但(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东观汉纪)又说:"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田租二万六干斛,刍藁钱若干万。"这说明,刍藁到了后期有折纳货币的现象。
汉代的刍藁税一顷田收多少,目前没有实证。由于田租比秦较轻,估计刍藁也会相应减轻。而秦是"顷入刍三石、藁二石",共为五石。汉代假设每顷只交三石,按西汉的垦田面积,全国为8270536顷,一年可收刍藁24811608石。刍藁的价格,汉代一般约为"二十束钱三十"。②以二束为一石计,每石为三钱。一年收24811608石刍藁,折钱74434824文。这当然只是粗略的计算,不一定很准确,权且如此。
——————————————————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② 刍藁的价格,只能是大概数字,随时间、地域之不同有异。而且古籍上也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数字。按<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东观汉纪)的材料,大体上反映出了田租和刍藁的比例关系。所谓"田租二万六千斛,刍藁钱若干万"。若其所言"若干万"为二、三万,则田租与刍藁之比为租一斛,刍藁一钱;如是四、五万,那比例便是租一斛。刍藁二钱。都说明刍藁比田租轻得多。这里。刍藁"二十束钱三十"的标准。见劳干:(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 "亩敛十钱"的附加,出现于东汉后期。据(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八月戌辰,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李贤注曰:"亩十钱也"。又<后汉书.灵帝纪)载:"中平二年二月巳酉,南宫大灾,火半月乃灭。巳[癸]亥,广阳门外屋自坏。税天下田,亩十钱。"这两次临时征课,都是"三十税一"正税以外的附加税,应当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田租"三十税一"的制度,从景帝以后迄至东汉几百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自曹操平邺后,"三十税一"的制度,才改为亩收四升。
桓、灵时期。征收这两次附加税的目的、用途是什么?关于桓帝时的一次,记载上没有说明。灵帝时为何要"亩敛十钱",已有交待。据说,主要是用于"修宫室"。如<后汉书。张让传)曰:"南宫灾,张让、李忠等说(灵)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敛亩十钱",这是个可观的数字。据<续汉书.郡国志):若按质帝时的垦田面积计算,当时全国土地是6930123顷38亩,这样,便可岁入货币6930123380文。修建一个宫室用这么多钱,确为惊人!充分反映了统治者的奢侈糜烂和政治腐败。
据以上两项田租附加税的数据,我们便可粗略地测度出它与正税的比例问题了。
先从东汉后期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农产量,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说,通肥饶之率,"亩收三斛"。桓、灵时的官方谷价,如果仍以百钱一石计算,若一夫耕田七十亩,三十税一,正税折钱700文。现附加亩税十钱,一夫耕田七十亩,除正税700文外,另需出钱700文,增加了一倍!还有刍、藁税未计其中!这是桓、灵之时。正税与附加之比例落实到户的情况。现在,就当时的封建国家来说,一年的田税总收入也是大为增加。假若仍按质帝的垦田面积6930123顷38亩计算,正税租谷应为6930123380石,折钱693012338000文;刍藁若每亩三石,应为2079037014石,每石三钱,折合6237111042文;"亩敛十钱"的附加,应为6930123380文。结果一年的田税总收入为706179572422文。其中正税与附加税的比例是53:1。
两汉时期在通常的情况下,正税与附加税之比例问题,我们可就西汉后期平帝之时为例。当时全国的垦田面积为8270536顷,若亩产二石,三十税一,谷价百钱一石计算,正税租谷应为55136907石。折钱5513690700文;刍藁每顷三石,应为24811608石,每石三钱,应折合74434824文。这样,正税与附加税之比例是74:1。
附:田租附加与正税比例表①(略)
———————————————— ① 由于刍藁每亩的征收量及其价格,无精确的文献记载,故此表所反映的是大概情况。但相差不远,仍可粗略地说明其比重关系。
汉代的田价,贵贱不一,不可统论,历来如此。因为它和地区、时间及土地的肥瘠等因素有关。见(汉书.东方朔传)、<潜夫论。实边)篇,大约高价是每亩"一金",即一万钱。(居延汉简)、(汉书.贡禹传)又曰:有亩值"百钱"者。而(九章算术)则讲:好田亩价三百,恶田亩价七十。看来,<九章算术)合于当时田价的最低值。平帝时的田价,若不论边区内地,也不分肥瘠好坏,我们来个折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