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字体: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0:56   点击数:[]    

。司马光也说过:"臣闻江,淮之南……土宜粳稻,彼人食之不尽。"(《宋史》卷175《食货上三》)
[1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壬子。
[13] 《宋史》卷174《食货上二·赋税》。
[14] 李纲:《申省乞施行籴纳晚米状》,《梁溪全集》卷106。占城稻引进江淮浙以后,该地原有的粳稻被称为"大禾谷",占城稻则被称为"小禾谷"。见舒璘:《与陈仓论常平》,《舒文靖集》卷下。
[15] 曹勋《松隐文集》卷20《浙西刈禾以高竹叉在水田中望之如群驼》。
[16] 《王双溪先生集》卷12《申省状》。
[17] 吴泳《兴隆府劝农文》,《鹤林集》卷39。
[18] 曾雄生:《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0卷第1期(1991年)。关于宋代早晚稻的地区分布,可参阅曾氏《宋代的早稻和晚稻》,《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
[19] 《江南催耕课稻编·林则徐叙》说:"吴民终岁树艺一麦一稻,麦毕刈,田始除,秧于夏,秀于秋及冬乃获。"
[20] 《齐民要术》引《杂阴阳书》:"稻生于柳或杨,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生长期为150天。又说种水稻三月为上时,如果三月种稻,正好八月收获。
[21] 此记载亦见于南宋宝庆《昌国县志》。四明即今浙江宁波,昌国即今浙江定海,两地相邻,同属浙东路。
[22] 游修龄对有关记载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参见《中国稻作史》第3章"中国水稻品种资源",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3] 方岳《秋厓先生小稾》卷之七。
[24] 白稻这一水稻品种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这一品种延续到唐宋和明清,并相当早就传到日本;日本《会津农书》载录该品种,并明确说它是晚稻。这说明白稻原来是晚稻,后来才分化出早熟种;它传到日本的时间当在宋代以前。
[25] 范诗谈到早稻的插秧,其收获应该在初秋。晚秋收获的水稻也应该存在,南宋诗人吴文英"重到苏州"时,就曾看到"雨过中秋……看黄云,还委西畴"的现象(吴文英《声声慢》,《梦窗丙稿》卷3)。
[26] 周南《山房集》卷1《偕滔中过书坞归二十韵》。值得注意的是周南的《山房集》有"麦地宜秧谷"的明确记载,种的应该就是这种八月收获的粳稻,而这种粳稻八月收获后,是可以继续播种冬麦的。
[27] 《剑南诗稿》卷67。《秋词》三首,第一、二首诗中分别指明是写"七月"和"八月",第三首虽未指明时间,但按时序当系九月无疑。
[28] 由于看到了早稻的插秧期在冬麦的收获期以前,李伯重设想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中稻,又说:"从现有文献来看,这些品种究竟是哪些?难以得知。由此可以推断即使有这样的品种,其种植也决不会很多。"(见《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二》,《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第22页)按,如前所述,宋代与冬麦复种的主要是八月收获的水稻,如按元末《吴门事类》"春分节后种,大暑节后刈,为早稻;芒种节后及夏至节种,白露节后刈,为中稻;夏至节种,寒露节后刈,为晚稻"的划分标准,这些八月收获的水稻可称为中稻,但在宋代,它属于早熟的晚稻;而且并非象李氏所说的"其种植也决不会很多"。
[29] 《宋代的水稻生产》,载《稻作史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93年。
[30] 参见前引明万表《灼艾余集》卷2《郊外农谈》。
[31] 足二启立:《宋代两浙にぉける水稻作の生产力水准》,载熊本大学《文学部论丛》17号,1985;大泽正昭《陈旉农书の研究》第245-248页;北田英人《宋明清时期江南三角洲农业の进化と农村手工业に关发展する研究》第1章,1986-198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C)研究成果报告书,高崎,1988。转见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二》,《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32] (日)大泽正昭著、刘瑞芝译《关于宋代"江南"的生产力水准的评价》,《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33] 《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秦汉以来即有"下田宜稻麦"之说,主要是针对北方而言的。有的学者把它作为唐代已实行稻麦复种的证据,把时代和地区都搞错了。
[34] 《尔雅翼》卷1"麦"。上文谈到,麦类在南方首先种植在高亢的旱地,然后逐步向水田、低地发展,到了罗愿的时代,已经是"小麦例须下田",反映了改造自然的巨大进步。在该文中,罗愿用反映黄河流域情况的"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的古说来论证"今小麦例须下田",是不妥当的。
[35] 《太湖地区农业史稿》认为宋代实行稻麦复种的只有苏南(苏州)和浙东(绍兴、衢州),浙北的杭嘉湖地区不见实行稻麦复种的材料,不确。
[36] 游修龄:《宋代的水稻生产》,载《稻作史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曾雄生:《宋代的早稻和晚稻》,《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
[37] 宋代的太湖地区(即大泽正昭氏所说的"三角洲"区域)是全国的粮仓,不但是国家财赋之源,首都(杭州)粮食的主要供应地,而且其粮食运销到浙东的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和福建、淮南等地,甚至运销到金国。水田在耕地中的比例,浙西也高于浙东。江南平原的发达和先进是事实,称之为"虛像"难以令人信服。参阅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第四章第二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宋代青苗钱利率考实

  • 下一篇文章: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