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实际情况,作了补充:"江南、两浙、荆湖、广南、福建土多粳稻,须霜降成实,自十月一日始收租。"[13]
但宋代情况在发展中又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早稻有较大的发展。宋真宗大中符祥五年(1012年)在江、淮、浙引进和推广早熟的占城稻种,由于种它能早熟救饥并避开秋旱,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获得迅速的推广,其种植遍及江、淮、浙及闽、粤等地,它甚至成为早稻的代称,早稻在全国的稻作中所占的比例也因而相应地扩大。但早稻的扩展(主要表现为占城稻的传播)在各地是不平衡的。江南西路占城稻推广最快,南宋初江西路安抚制置大使李纲说,洪州境内"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14] 。江东诸州早稻亦占主要地位。两浙路的浙东由于山地较多,占城稻推广也颇快。由于早稻的推广,以早稻为主的籼米成为不少地方人民大众的主要粮食。但这是宋代稻作发展新出现的现象,而非旧格局的延续,而且各地情况不完全一致。例如,作为宋代主要粮食产区的浙西则基本上仍是粳稻为主。南宋初年曹勋说:"浙西纯种晩秋禾。"[15] 乾道(1165-1173年)时知湖州的王炎说其"管内,多系晩田,少有早稻"[16] 。南宋中期的吴泳指出:"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而豫章所种,占米为多。"[17] 曾雄生说:"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无论是占城稻引进前,还是引进后都是以一季晚粳为主,直到近代才提出农业改制问题,即晚稻改早稻,单季改双季。"[18] 这一结论是符合实际的。
以前在有些学者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认定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早稻。由于占城稻是早稻,有些人就强调占城稻推广对稻麦复种制发展的意义,并夸大占城稻普及的程度。当占城稻普及的程度受到质疑的时候,有些人又据此否定宋代稻麦复种获得了推广。两种貎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都掉到了"冬麦与早稻复种"的陷阱中。如前所述,与冬麦复种的主要是晚稻。占城稻的作用主要是耐旱御灾和早熟救饥,它推广的意义不是为稻麦复种提供适宜的品种,倒是为后来明清双季稻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据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所载,鸦片战争前夕,宋代占城稻发展最快的今江西、安徽、浙江中南部等地,"岁种再熟田占其大半",原来的稻麦复种的地盘多被双季稻所挤占,而继续保持以晚粳为主格局的苏南(苏、松、常)、浙北(杭、嘉、湖),仍然普遍实行稻麦复种。[19] 又由此可见,明清的复种指数诚然超越宋代,但就稻麦复种而言则未必;宋代的稻麦复种,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二是晚稻品种多样化,尤其是早熟晚稻品种增多。前面谈到,唐代以前的晚稻多为九、十月收获,八月收获的晚稻可能有[20] ,但非主流。而宋代八月收获的晚稻,已占有比较显著的地位。常为人们引用的绍定《四明志》就有"晚禾以八月成"[21] 的记载。由于它与传统的九、十月获稻的记载相悖,有人对其正确性表示怀疑。但八月收晚稻的记载不但见于《四明志》,《宋会要》"食货"58之24也说"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如果说前者还可能理解为某一个地方的特殊现象,那么后者已经毋庸置疑地表明这种现象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因为后者是在淳熙元年尚书省臣僚批评"歉灾救济手续繁琐,十二月份才能发放,离收晚稻已四阅月"的时候说的。臣僚们为了强调其论点,只提及早熟的晚稻,其实并非所有的晚稻都是八月成熟和收获的。《梦溪笔谈》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这就比较全面。宋代保存至今的地方志12种,共收录水稻品种213个[22] ,其中就包含了八月收获的晚稻品种。如宝祐《重修琴川志》卷9载有"闪西风",注明为"八月熟";该品种又见于淳祐《玉峰志》,属"稻米之早者"。嘉泰《吴兴志》载有"八月白"、"八月乌"。"八月白"亦见于《嘉定赤城志》,又,方岳《田头》诗云:"秧田多种八月白,草树初开九月花。"[23] 这些就是八月成熟的晚稻品种。宝祐《重修琴川志》所载稻种不少注明"有早晚二种",如红莲、白稻、野稻、稻公拣等。这些稻种或见于唐诗:如"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陆龟蒙:《别墅怀归》), "水满寒塘菊满篱……南亩清风白稻肥"(韦庄:《题汧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等,均属晚稻;"禾罷禾亚",《琴川志》谓系"熟最早"者,但在唐诗中,"罢亚百顷稻,西风吹正黄"(杜牧:《郡斋独酌》),也是晚稻。这样看来,宋代在原有的晚稻品种中培育出了新的早熟类型;而所谓"八月白",很可能就是从传统的晚稻"白稻"中分化出来的[24] 。嘉泰《会稽志》把水稻品种按熟期分为"早熟"、"其次"、"得霜即熟"三类,"其次"类中既包括"白婢暴"等"初秋乃熟"的3个品种,也包括"八月白、红禾畾、红莲子、上秆青(一名中秋白)……" 等20个品种,前者应该是早稻,后者则是中秋前后至霜降以前成熟的早熟晚稻品种。
这些早熟晚稻品种种植范围有多大呢?可以从宋代诗词中作些窥测。苏州人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有获稻诗:"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这首诗安排在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