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稻麦复种不但见于现今苏南的苏州、松江地区,而且见于浙北的杭嘉湖地区[35] 。有些材料虽然讲的是其他地方情况,但也与江南平原有关。例如,黄震在抚州劝农,推广麦作和稻麦复种,实际上是以他在江南平原任职时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材料23及注)。这种情况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明宋代稻麦复种制的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是落后的。上文谈到,在宋代以占城稻为代表的早稻的推广浪潮中,太湖平原所在的两浙西路却保持了以晚粳为主的格局,之所以如此,除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与稻麦复种的推广也有很大关系;因为麦收以后以种晚稻为宜,这就强化了该地区稻作以晚稻为主的格局[36] 。反过来说,这种格局的保持和延续,也可以作为宋代太湖流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的一个佐证。事实证明,宋代江南平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37] ,也是稻麦复种制推广的先进地区。
为什么江南平原稻麦复种发展较早较快,这是因为它具有实行稻麦复种制的综合优势。稻麦复种的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水田排水改旱技术只是其条件之一。例如,需要解决水稻与冬麦大田生长期重叠的问题,中唐以后盛行的育秧移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需要适合稻麦复种的品种,唐宋以来水稻品种的多样化,尤其是宋代早熟晚稻的增多,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又需要肥沃的土地、充足的肥料、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等等,这些对稻麦复种制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而在这些方面,所谓"低田地带"的江南平原显然要比"高田地带"优越。宋代江南圩田水利相当发达,在圩田实行稻麦复种水旱轮作也是有条件的。宋代不但确实有"下田"种麦的记载,而且已知时代最早(北宋熙宁年间)的稻麦复种材料正是属于江南平原(所谓"低田地区")的昆山圩田的"稻麦两熟"(材料1)。至于圩田中稻麦复种时水改旱排水技术具体如何解决,陈旉《农书》没有记载,这正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我们同意大泽正昭等日本学者关于陈旉《农书》所载技术不是以江南平原农业为基础的判断,但不能认为陈旉《农书》没有记载的技术就不存在,陈旉《农书》没有反映的地区就是落后的--这正是"江南落后论"者思想上的误区之一[38] 。陈旉《农书》既有先进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它并没有囊括了当时现实生活中所有先进技术。既然存在圩田稻麦复种的事实已经存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技术。王桢《农书》中稻麦复种"起坺为疄"的技术,也不应视为元代才有的,很可能南宋以至北宋即已出现,它可能有一个发展过程,到了元代才见于文字记载。同时,王桢说稻麦复种的"再熟田"主要在"高田早熟"的条件下发展,不等于说稻麦复种只能在所谓"高田地带"中发展。模糊"高田"和"高田地带"界限,甚至把它们混同起来,是"江南落后论"者思想上的又一个误区。事实上,"高田"和"高田地带","低田"和"低田地带"应是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概念,被称为"低田地带"的江南平原中同样也有"高田",即使不算经过改造可以复种小麦的"低田",这些"高田"也已经提供了江南平原发展稻麦复种制的广阔的空间。
苏州是宋代稻麦复种的先进地区。宋人郏亶说:"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39] 苏州水田之所以"美",实行稻麦复种应是其原因之一。范成大是苏州人,晚年在家养病时写了脍炙人口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被誉为"字字有来历"[40] 、"曲尽吴中农圃故事"[41] 的写实作品,从中也可以窥见当地稻麦复种制发展之一斑: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春日田园杂兴》)--"高田"的"田"应指水田,水田种麦,自然是与水稻复种。看来,宋代苏州地区稻麦复种主要在高田实行,而相当一部分低田只种单季稻。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夏日田园杂兴》)--范诗中吟咏插秧的有两个地方:《晚春田园杂兴》有"新绿园林晓风凉,晨炊早出看移秧"(在谷雨诗前)句,讲的是麦收前的早稻移秧;这里讲的则是麦收后的晚稻移秧。"江吴",周汝昌解释为"吴地水乡"[42] ,可从。可见稻麦复种不止在高田实行,在低田也有实行的。吴泳说:"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它所指的,也应包括低洼水田粳稻与菜、麦、豆的复种在内。在典型的江南水乡平望镇,杨万里看到的是"小麦田田种"的景象,其中应该包含了相当数量的低田。认为宋代江南平原很少稻麦复种,占主导地位的种植制度是水稻的一年一作以至二年一作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证据。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晚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夏日田园杂兴》)。--当时已经种植油菜,故晚春初夏时节,菜花飘香,梅杏累累;油菜也是越冬作物,可能已参加到水旱轮作的行列中来了[43] 。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秋日田园杂兴》)--前已论及,此诗安排在获稻和中秋诗之后,说明当时种的多为适应稻麦复种要求的早熟晚稻。可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脱粒农具。曾雄生指出,不同水稻品种对脱粒农具有不同的选择,粳稻较难脱粒,一般用连耞,籼稻较易脱粒,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