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用禾桶;因此,从脱粒农具的选择也可判别水稻品种。这里用连耞脱粒,与楼璹《耕织图诗》"连枷声乱发"一致,表明太湖流域多种适于与冬麦复种的晚粳[44] 。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稻熟天。"(《夏日田园杂兴》)--二麦收获后可以吃到八、九月晚稻收割之时,麦价便宜到每斗百钱[45] 。上文谈到,南宋初年北方人南迁引起的麦价陡涨(一斛至万二千钱),刺激了麦作的发展。据《宋史》卷373《洪皓附子遵传》载,绍兴三十年(1160年),"平江、湖、秀三州(按,平江就是苏州,秀州就是嘉兴,这三州均在江南平原上)水,无以输秋苗,有司抑令输麦"。说明该地麦作已有相当的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替代办法;但当时麦价尚贵,所以洪遵对"有司"的举措提出异议。26年后,范成大写《田园杂兴》时(淳熙十三年,1186年),情形已大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麦价由高而低,相差踰百倍,反映了麦作推广之快,收获之丰。梁庚尧指出,宋高宗后期都城驻军马料"岁用大麦七十万斛,其半令浙西郡民以苗米折纳"[46] ,苏州就在折纳范围之内。临安府赡军酒库造曲用麦动辄以万斛的麦子,也都在浙西军州采购。[47] 这既是浙西地区麦作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以麦作的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麦作的相应发展,是不可能承担这样的任务的。浙西水田面积很广,如苏州水田占全部耕地的九成以上[48] ,这样多的麦,自然不可能只种在旱地上,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种在水田上,也不会把原有的主要作物水稻挤掉,而是在水稻田里实行稻麦复种水旱轮作。也就是说,麦作在江南地区的这种发展,必然伴随着稻麦复种制的相应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虽然不能把宋代江南平原稻麦复种制的发展估计过高,不必轻易地做出"取得支配地位"、"成为主导性种植方式"这样的判断。不过,无论如何,宋代江南平原稻麦复种已有了颇大的发展,而且在当时全国各地稻麦复种制的发展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注释
[1]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四》,载《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 [2] 加籐繁:《中国稻作的发展--特别是品种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73年。 [3]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二》,《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4] 《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引《广志》云:"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清楚地把蝉鸣稻与虎掌稻等区别开来。加氏却根据后出的类书《初学记》的引文("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蝉鸣稻,七月熟"),判断虎掌稻等均为七月成熟,显然是不恰当的。把宋以前的水稻品种都说成是早稻,明显与《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相抵牾,为此,加氏又把"十月获稻"解释为豳地的特殊现象,也是很难站住脚的。 [5] 李氏所举的例证有二:其一是淳祐《玉峰志》所载稻种,早稻有12种,"常稻"有11种。按,实际上淳祐《玉峰志》将所载水稻品种分为6类:一、"稻米之上色者"7品;二、"稻禾之早者"8品;三、"稻米之最晚者"1品;四、"稻米之常种者"10品;五、"糯米之早者"2品;六、"糯米之常种者"8品。"常种"之稻是普遍种植的"当家品种",从该志的分类看,主要应是晚稻。"稻米之早者"包括真正的早稻(如 "六十日稻、百日稻、半夏稻、金城稻"等) 和晚稻之早熟者(如"闪西风"等)。因此,该志中的水稻品种统计不能证明当时玉峰(今江苏常熟)的稻作以早稻为主。其二是嘉泰《会稽志》所收的早中稻品种有29个,晚稻仅有5个。按,嘉泰《会稽志》将粳籼稻品种分为3类:"早熟"5,"其次"25,"得霜乃熟"5,共35个。(加上"稻之美者"7、"再熟"1、"糯之属"16,合计59种。原志说"凡五十六品",与我们的点计数有出入)"其次"类中包括初秋成熟的品种3个,中秋至霜降前成熟的品种22个。按宋人早晚稻划分的标准,前者属早稻,后者属早熟晚稻。因此,不能说当时会稽(今浙江绍兴)早中稻品种占主要地位。何以判定为早熟晚稻,详见下文。 [6] 《陶渊明集》卷三。 [7] 把比较早熟的晚稻当作"早稻"的情况,直到近古仍有所见,上文提到的《便民图纂》把所说的"早稻"就是一例。曾雄生根据曾安止《禾谱》所载指出:北宋时早稻全生育期为150-165天,晚稻为180-200天。这种"早稻"并非真正的早稻。早稻不仅要求成实早,在大暑前收获,而且要求生育期短,90到120天之间。占城稻引进前,中国没有真正的早稻。(见《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0卷第1期)这一说法似乎有些绝对化,但对我们认识宋以前文献记载的"早稻"是很有启发的。 [8]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按赤米,今有之……田之高仰者乃以种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编《中国稻作学》第21页及注12,农业出版社,1986年。 [9] 明人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云:"稻之小者谓之籼,籼之熟也早,故曰早稻。粳之熟也晚,故曰晚稻。" [10] 《后出塞五首》 [11] 《宋史》卷173《食货上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