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的大水塘二个、水田11块、水沟三条、水井四座。稻田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均与东区相同。这种稻田的结构形态,从田边有水沟、水井发展到有水塘,“已具有我国历史时期水田结构的雏形,从原始形态发展到规模经营,说明稻作农业生产已日趋成熟”。“因此,对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发展程度应作出崭新的科学评估”[34]。 1996年冬天,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对澧县城头山遗址进行重新发掘时,在早期城墙下发现了古稻田。l997年冬对古稻田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清理出三条田埂。三条田埂之间形成二丘田。稻田中的泥土为青灰色纯净的静水沉积,有很强的黏性,形成龟裂纹,泥土中还保存着稻梗和根须,从局部剖面观察,可以看出一根根往下伸展的根须或留下的痕迹,可辨识出当时采用的播种方式是撒播。稻田可分两层,下层的泥土经光释光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6629±896年。这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年代最早的古稻田。 同时还发现了与水稻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有水坑和水沟。已发现的水坑有三个,直径为1.2~1.5米,深约l.3米。坑底有一层很浅的淤泥。水坑高于稻田,有水沟连接通向稻田。目前已发现的水沟有三条,在沟中发现一些汤家岗文化的陶片,从而为灌溉系统的断代提供了物证。汤家岗文化的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6300年,与上述稻田泥土用光释光法测定的年代十分接近。这也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农业灌溉系统,对研究原始稻作生产的起源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35]。 草鞋山和城头山两处古稻田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在6000年前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播种方式是撒播,已经有了初步的灌溉系统,这些都是过去研究中只能猜测而无法肯定的事情,现在终于能够获得考古学上的证明,可以说是中国农业考古中有关原始稻作农耕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也使得主张稻作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说的学者受到鼓舞。 4.家畜的起源 畜牧业是从原始狩猎经济发展而来的,但是野生动物是如何被原始人驯化为家畜,其具体过程到底如何,却无法从考古学上取得直接证据。因此许多学者经常根据民族学的材料来研究原始畜牧业的产生过程,李根蟠、黄崇岳、卢勋诸先生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李根蟠、黄崇岳、卢勋三位先生在他们合作的《原始畜牧业起源和发展若干问题的探索》一文和李根蟠、卢勋二先生合作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一书中对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 随着狩猎经济的发展,人们征服野兽的能力大大增强,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也日益了解,这就为畜牧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并必然导致对动物的饲养。将野生动物变成家畜,一般要经过拘系圈禁一野外放养一放牧一圈养几个阶段。 首先是拘系圈禁。原始人在捕获较多野兽之后,如果一时吃不完的话,常将一些幼畜拘禁起来,这是一种储存食物的方式。然后经过饲养,逐渐使其驯服,再进行牧养。如云南的佤族,最早养的猪就是野猪。开始人们用绳子把它拴住喂养,养熟了才实行放牧。直至解放前,云南西盟佤族有些猪还带有明显的半野性。东北的鄂温克人饲养的驯鹿也是经过了拘系圈禁阶段。他们将性情温顺的野生鹿崽带回家放在栏栅内,用鲜苔喂养,日久成为家鹿。云南怒江的怒族和傈僳族经常猎取到江边饮水的扭角羚,有时将小扭角羚捉回后,放在木栅里关起来,养大了宰食。台湾高山族驯养野牛的方法也大致相似。清人黄叔墩《台海使槎录》中引《居易录》:“台湾多野牛,千百为群,欲取之,先置木城(按:即木栏)四面,一面为门,驱之急则人,人则为扃,闭而饥饿之,然后徐施羁鞠,豢以刍豆,与家牛无异矣。”《番社采风图考》记载捕饲野牛的情况:“以长竿系绳为圈,合圈束其颈,牛曳绳怒奔,则纵其所往,伺其力尽,绳势稍缓,徐徐收系于木,饿之,渐进草食。……”汉字中“畜”即从“兽”孳乳而来,《广韵》中为同音,皆读“许救切”。甲骨文中的“畜”,郭沫若指出:“乃从幺从囿,明是养畜义,盖谓系牛马于囿也。字变为畜。”幺为绳索纠结的象形,有拘系之义,用它代表牲畜,说明牲畜是经过拘系驯化的野兽。即是《淮南子·本经训》所说的“拘兽以为畜”。 其次是野外放养。这是普遍存在的原始饲养方式。即将驯化后的家畜放养在野外,任其自由觅食与活动,既无专人看管,亦无牲畜栏圈。如解放前,西盟佤族的许多村寨都是把牛 羊放养在野外,日夜不归,无人看管。与野放并行的是野交,不懂得人工繁殖,有的家牛在长期野放中恢复了野性。平时实行野放,需要吃用时才捉拿,甚至要用火枪射击。当然野放要有一定的范围,并非漫无边际。如怒族、傈僳族喜欢把牲畜放在山谷里,用树木、石块堵住山谷的隘口。牲畜放在山谷中,日夜不归,主人只是偶尔巡视一下。野放不但适用于牛羊,也适用于猪。如怒族、西盟佤族、傈僳族等都是将猪野放在山坡上让其自由觅食。晚上甚至都不回村寨。至于鸡、狗则在村寨中的空地、草堆中觅食,一般也不喂饲。野放是与游猎经济相适应的,在原始农业时代,则是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