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      ★★★ 【字体: 】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6:25   点击数:[]    

江及其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河流顺流而下,分布于其流域或平原地区各处。”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农学家游修龄,考古学家汪宁生、李昆声诸位先生。他们认为水稻起源于云南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云南的植物种类多达一万五千种,约占全国的一半,有“植物王国”之称。云南的稻种现有三千多个品种。稻谷种植的垂直分布从海拔40米直到2600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特点,云南现代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云南的现代普通野生稻,因而云南现代栽培稻的祖先很可能就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20]。
(3)起源于长江下游
    主张此说的有农史学家闵宗殿先生。他在1979年就根据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认为中国的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下游,“以江苏、浙江为中心而向外传播”[21]。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22]。他将1980年以前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按年代早晚和分布地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而勾画出中国栽培稻发展的一个大概轮廓:“它们很像是从一个中心出发,像波浪一样地逐渐向周围扩展开来。由于河姆渡第四层的年代最早,稻谷又最丰富,它所在的杭州湾及其附近自然是最有条件被当作起源中心看待的。接着的第一个波浪到达长江三角洲的近海—侧,即马家浜文化期所代表的范围,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700年之间。第二个波浪沿长江向西发展,直达两湖盆地,就是阴阳营期和大溪文化分布的范围,年代约在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900年左右。第三个波浪是在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发生的,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两湖盆地的屈家岭文化、北江流域的石峡文化,以及分布于黄淮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以南许多地区的属于龙山文化时代诸文化的范围之内,都已有了水稻的种植。”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考古学家杨式挺先生,他在《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23]一文中,批驳了起源于云贵高原说和起源于华南说之后指出:“从长江流域古今野生稻的存在、栽培水稻生活的自然条件、考古发现的稻谷遗迹,以及我国古籍的有关记载,完全可以认定,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栽培稻的一个起源区。”
    (4)起源于长江中游
    当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左右在当时是年代最早的稻谷遗存之后,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的假说就盛行一时。主张这一假说的有卫斯、向安强等中青年学者,也有刘志一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他们都有长篇论文论述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24]。除了彭头山遗址的发现之外,90年代初期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又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也成了这一假说的有利证据。
    (5)起源于黄河下游
    持这一假说的是李江浙先生。他在《大费育稻考》[25]一文中,根据《史记·夏本纪》中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认为益是种稻技术的传播者。又根据《史记·秦本纪》考证益即伯翳,又作大费,又考证“费”是“秜”字的变形,也就是野生稻,因此认为大费及其先人是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创始人。他还考证大费先人所居住的鲁南、鲁西、苏北等地都是卑湿多水之地,是野生稻生长之地。结合江苏省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发现过距今7885年±480年的稻谷遗存,认为“中国稻作的创始人是秦之先人大费,发源地是其族的居住地,即今鲁南、苏北和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交界地区,时问大约至少距今七千八百年”。
    (6)起源于长江中游一淮河下游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稻谷遗存,地处淮河下游的龙虬庄遗址也发现了5000年至7000多年前的稻谷遗存,于是有人认为淮河流域也应该视为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之一。如农学家王象坤先生就提出:“我们认为长江中游与淮河上游可能是同一历史阶段发生并列发展的中国栽培稻的最初发祥地。”[26]
    以上各种观点,以“黄河下游说”较难成立。这是因为该说缺乏生物学方面的根据,过分依靠文字训诂,甚至用拆字分析方法,“不顾‘六书’常识,混淆了形声字和会意字的界限”。如大费之“费”字是否就是“秜”字的变形,古文字学界尚无定论,据此来推论就缺乏说服力了[27]。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水稻只能起源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可能发源于以旱作为主的黄河流域,这也已经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连云港二涧村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只能说明黄河下游种植水稻的历史比人们所了解的要早得多,但却无法证明它是稻作的起源地。“淮河流域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而赞成的人不多。
    其他四说则都是在适合水稻生长的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来寻找中国稻作的发源地,它们各有其立论依据,但还都不够充分,以至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主张“云贵高原说”的中国学者的观点和日本学者的意见大致相同,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根据云贵(特别是云南)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野生稻资源来论证,但缺乏考古学上的证据。迄今为止,云南只发现为数有限的几处稻谷遗存,既不丰富,时代也晚,最早的仅距今3500年左右,远远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非将来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1)

  • 下一篇文章:逐步丰富的祖国农业学术遗产——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简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
  •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选择
  • ››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3)
  •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