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字体: 】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9:02   点击数:[]    

也可以被翻译成科层制,也就是说官僚既可以被作为一种人治,也可以作为一种非人化的科层式的管理方式,官僚/科层制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作为异化的两种方式,恰如中国自宋代以来发达的官僚体制一方面被认为罪恶的专制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又被看成是近代西方所向往的现代官僚制度的榜样——区别于西方的贵族制),只是这里的潜台词是,官僚体制=政府=社会主义官僚制度(对苏联式的现代官僚制度的反对,恰恰也是发动文革的诸多动因或目的之一,而改革开放的“拨乱反正”在政治层面恰恰是对现代官僚制度的重新认可和倚重),所以,朱大可的文章《谁杀死了我们的孩子?—关于汶川地震的反省与问责》的论述“本次地震暴露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城市新建筑浪潮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豆腐渣效应’,它遍及整个中国,而学校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四川地震揭发了悲剧的根源:杀死孩子的根本不是摇撼的大地,而是那些贪官污吏”以及朱学勤的“天谴论”背后对人祸的问责基本上是这种逻辑的产物。

  后者偏左的逻辑是把学校的倒塌看成是市场化改革的负面结果,这种论述往往参照着对一种“被理想化”的毛泽东时代的眷恋,其潜台词是,在市场化的轮轮大潮中,追求利润与建设学校这样的公共设施存在着冲突,因此,出现豆腐渣工程是必然的,官方腐败也来自于权钱交易和权力寻租,使人们、公司很难出于公心对公共事业付出超利益的责任,在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怀旧中提出对市场化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式的带有道德色彩的批评,所以说,恰如李承鹏举出地震后在同样的地势上建设于70年代末期的仿苏建筑赫然屹立而90年代的建筑却成废墟就成为某种隐喻(仿苏建筑是一个礼堂,寄托着李承鹏的朋友老段所有关于集体看电影、看女排夺冠的青春记忆,从这里,可以看出50-70年代的氛围在80年代的延续),这种对毛泽东时代的怀旧或许成为90年代以来对于市场化不满情绪的“真实”反映(新左派的出现应该也在这种不满里面,在大众层面,这种不满或许可以从毛泽东热、现实主义骑马归来、红色怀旧等流行现象看出)。

  可以说,这样两种常见的批判,延续了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之争的基本思路,但是,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反思中,与这种吻合不同的是,前者在“问责”中挖掘政府责任的同时也有着对政府的称赞(如《南方周末》“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后者也欣喜地从救灾中看到社会主义的诸多遗产和优越性在现实中的延续。

  具体来说,《南方周末》所说的“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是怎么样的“新中国”呢(有趣地是,不是改革“阵痛”出一个巨婴,而是“震痛”出一个新中国)?《南方周末》似乎一改往常对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更尤其是非广州的地方政府的问责策略,反而为这次中央政府的表现“鼓而呼”:“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这种“以人为本”、以人民的生命为最高价值恰恰吻合《南方周末》式的人道主义价值理念,仅仅有尊重生命的理念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可见,《南方周末》鼓而呼的不是政府的转变,而是政府承认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奇怪的是,在西方尤其哈贝马斯论述中的公民社会与政府的关系恰恰不是辅助,而是批判的功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方周末》及自由派知识分子对官僚体制的批判也成为公民社会的表率),在对政府作出表扬之后,《南方周末》依然选择学校坍塌的问题来追究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这也许就是健全的公民社会的理想,可以行使监督政府的责任(公民社会本身的理想模型是非常美好的,只是公民社会之公民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简单地说,公民社会是法治社会,个体是法律和市场意义上的双重个人,对于市场之外的人,显然也就在公民社会之外,在发达国家,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往往就是中产阶级,而在第三世界、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市民,诸如城市中的非法劳工、农民都被排除在公民社会之外,或者说他们在查特吉所说的政治社会里面)。另外一个体现公民社会中公民身份的事件,是网友对于王石的指责(作为具有消费能力的网友,应该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之一),在这次赈灾捐款中,网友似乎对那些捐款少的企业或企业家非常苛刻(可以联想ZD事件中,网友对于家乐福的抵制效应),这与其说是一种类似于朱大可所说的“纳粹领导人以国家利益名义逼迫犹太商人捐款”的“仇富心理”,不如说这些网络上的中产或准中产阶级对于企业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的监督和批评(这种道德威力还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

  • 下一篇文章: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