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字体: 】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9:02   点击数:[]    

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而关于这次救灾捐款,在网络上讨论最多的是那些企业捐了多少钱,那些企业没有捐钱,在这里富而有礼获得最佳的体现,对于那些没有捐款或捐款较少的知名企业家的指责(如王石),则主要是因为他们似乎为富不仁,那么,在不断增长的捐款数额里面,是不是为富仁就获得了道德正义性呢?或者说在这种以金钱为唯一指标的人道主义救助中,阶级的问题如何被处理呢?再进一步说,这种社会救助的大合唱似乎要有效地面对和解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急剧分化的阶级事实,以缓和阶级矛盾,也就是说,有困难、穷一点不可怕,社会、有良知的人们会“解救我们的”,富不富不是问题的关键(2000年前后围绕着资本家入党的问题而展开的争论),问题被转移为富要救助社会,富要帮助别人,否则就是不道德,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下的社会共识,当然,从王石的道歉、家乐福的积极捐款中可以看出,网民或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力量”(作为房地产和家乐福的消费对象的显然是城市中产阶层或市民,这些市场逻辑内部的“上帝”是不能得罪的)。

  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出“爱的奉献”这样一个短语的有趣之处。如果联系90年代中期出现的“分享艰难”这样一个短语巧妙的回避了“谁”分享“谁的”艰难的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人民主动分享国家的艰难),那么“爱的奉献”也是如此,谁的爱奉献给谁,如果说后者是灾民,那么前者是谁?似乎是你,是我,是我们大家,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而爱的奉献恰恰要空出这样一个主体位置等着你、我来由衷地填充,而很少有人把自己放置在被救助者的位置上,这就很有趣了,人人都是奉献者,这里的人人真的是人人吗?这种中产阶级道德依然是有边界的,我们从电视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的献爱心的人都是城市市民,农村/农民依然在这种市民空间想象之外(也就是在市场所划定的边界之外),或许他们只能出现在被奉献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不说,爱的奉献是如何抚慰或满足了我们作为中产阶级主体或准主体的良心和道德感。

  而在这次救灾中,没有经历过大历史而经常被长辈指责为缺乏历史感的80后终于有机会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之中,不仅在众多志愿者的队伍有80后的身影,而且在解放军、医疗队中也有许多80后身先士卒,似乎在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环境中长大的80后有机会建立一种个人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的纽带。这种纽带在80年代通过对左翼文化的批判,就不说知识分子了,个人已经很难有效地建立自己与政治、社会、国家之间的连接,当然,80年代的个人(知识分子)对社会还有某种参与感,90年代这种参与感或者会所可能性已经消失了(志愿者也恰恰出现在90年代初期)。这种积极参与式的主体位置的丧失,很大程度上,与对50-70年代的革命文化的无效或拒绝有关,或者说个人对政治的责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在告别革命的后冷战的语境中,个人如何参与就成了一个问题?远得不说,就说七八十年代之交,知识分子的那种参与政治、心系国家的主体位置,多少有些知识分子的自恋,但不管怎么说,80年代还保有50-70年代政治文化的遗产,而这种遗产在80后这里或者说90年代之后就逐渐看不到了,其后果在于,对于历史的冷漠和无知,导致如何面对今天的生活、今天我要去做什么、我要选择什么等问题时,不需要历史的参照,只是偶尔地在特殊时刻感受到自己与历史、社会的关系,比如年初的雪灾和火炬传递以及此刻的灾情,在这里,我、个人突然与社会发生了关系,而或许可悲的是,这种被招呼出来的参与感,也只是爱的奉献,恰恰是因为对历史的冷漠,使人们很轻易地就把一些说法看成是自然的、当然的。

  最后,我并非要反对人道主义,还是一个老问题,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政治上的人道主义。

  “非震区灾民”、“爱的奉献”及“志愿者”

  看到论坛上有一篇关于“非震区灾民”的帖子,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对于作者是不是这个身份,网友有所质疑),为自己没有捐款而感到愧疚,非常自责地说“我是不是值得鄙视”,没有去捐款的原因似乎有这样几个:一是厂门口的捐款箱无人问津,作者也不愿意“露风头”,因此,“心里却一直有点疙瘩,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错事,一直在受良心的谴责”,二是为了平复自己的良心,同时又不想在同事中显得“另类”,就必须“坐公交车到很远的沃尔玛超市门口的红十字会捐款箱”,考虑距离的原因,作者也没有去,第三个,或许也是对作者触动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灾民的伙食“标准”(暂且不说事实)比自己这个工厂的正式工人还要高,“灾民一天的生活费比我两天的还多”。考虑到这些原因,作者没有去捐款,因此,“我一直觉得心里很纠结,不捐钱好像欠了谁的。难道我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吗?我也曾自愿地跑到血站去献血。我为大灾流了无数的眼泪。”或许,把这些难言之隐写出来,可以缓解自我内心的自责,或者说求得原谅本身是自我赦免的一种方式。

  读这样一个“故事”,我觉得有点震惊,或者说作者(考虑网上“谁也不知道对方是条狗”的潜规则,暂且不追问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

  • 下一篇文章: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