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字体: 】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9:02   点击数:[]    

帖人是不是与帖子中的叙述者统一,其实,统一或者不统一都是很有趣的事情)如此强烈的自责和自省意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什么对这样一个帖子中的工人造成如此大的愧疚感呢(帖子的叙述很想宗教忏悔,说出自己罪过的过程也就是自然获得了赦免)?帖子的第一句话是“第一次在电视到看到灾情,我吃了一惊,继而看到救灾,感到安慰与感动,每每在电视前泪流满面”,电视以及电视中的灾情和救灾使作者感受了一种捐款的压迫感和情感的强制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电视/传媒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巨大而成功的动员或询唤效果,或者说,“不捐款就会造成良心自责”,而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这份自责来自工厂的工人,按照作者的叙述,仅从灾民的伙食对比中,可以看出他是比灾民更“灾”的群体(为什么会如此呢?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工人阶级是如何从受社会主义体制保障的准城市中产阶层在十几年的变迁中如何失去了历史的主体位置而跌落到社会底层的,尽管还有比工人更低的看不见的底层),如果真是如此话,帖子的叙述者本人应该也是被救助的群体才对啊,可是他(姑且把帖子的叙述者认作是一个男性吧,工人与男性的想象更符合社会常识,一般来说,在“工农兵”的群像中,工人和士兵是男性,农民则是女性身份)为什么偏偏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需要被帮助的人,反而为自己无法成为捐款者也就是去帮助别人而深深愧疚呢?这恰恰就是“爱的奉献”等人道主义话语自身所建构的主体位置,也就是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的奉献”需要的是“献出”,而不是接受(作为奉献的接受者在这种叙述中是客体的位置,而不是主体位置),因此,帖子的叙述者为自己无法填充或满足这样一个必须“献出”的主体位置而深深地自责和焦虑,当他写出这些“忏悔”的时候,网友补充说“天涯上的回帖,大家几乎都好心地说,少捐点没有关系,心意到了就好了”,这样的回帖应该可以使他获得安慰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以捐款捐物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形态性,不在于要求富人、有钱人、中产阶层去献出爱心,而是那些显然低阶层的人们也要由衷地认同于这样一种叙述,并把这种叙述逻辑内在化,这也可以证明这样一套话语自身是如此地具有整合力和霸权效果。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进一步追问,究竟是为什么这样一套老话语会“焕发出新颜”,远得不说这套话语形成于19世纪,就连30年前刚刚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其意识形态性还昭然若揭,甚至被作为异端的思想,但是此时此刻,已经很难再指认出它的意识形态了,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恰恰以非意识形态的方式才能有效运作,一旦露出意识形态的尾巴,也就离失效不远。如果说这套话语会如此有力而有效,恐怕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有关系,如果说90年代中期,中国还处在阶层极速分化的过程,那么最近一两年,似乎这种社会结构的分化已经完成,大家很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像帖子中的叙述者,他分享了这种中产阶级的陈词滥调(这种论调的有效性,不在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有没有形成,或者说人数和力量究竟有多大,而在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成为大众媒体——显然,农村不再这个“大众”里面,理由也很直接,农村还没有充分市场化——所竭力建构的社会共识,也就是说,中国虽然没有80%的中产阶级,但并不妨碍以中国大小城市为市场边界的社会把中产阶级的价值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同时他也从“新闻”中看到了自己实际上处在比灾民还要差的一种阶层位置上,但是他无法也不能对这种中产阶级话语提出什么异议或不同的视角,反而是无间地把自己恰当地放在要去捐款的位置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意识形态与阶级位置的错位是否说明了另外一个老说法,从自为的阶层变成自在的阶级需要“先锋党/知识分子”来灌输或植入呢?)。也就是说,在社会阶级分化已经完成的今天(都已经建构完成了,我在这里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使得这种爱的奉献的话语得以成为社会各个阶级所分享的霸权逻辑。

  如果稍微追溯一下《爱的奉献》这首歌曲的诞生之处,是在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是为聂卫平姐姐家的保姆演唱的,因为保姆不幸身患绝症,因此号召现场观众和社会各界给她捐钱,很有趣的是,这里的被救助者是保姆,捐款者是保姆的“主人”(没有讽刺的当事人的意味),捐助与被捐助者的权力以及阶级位置已经很清楚了(相比“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起码宣传的是兄弟情谊,而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和谐相处”)。联系到最近几年的感恩教育,显然爱的奉献也不是无私的奉献,捐献者捐助的是“恩情”,因此被捐助者应该懂得“感恩”。这种感恩的画面相信大家在媒体中所报道的一次次被救出孩子、妇女口中说出(孩子、女性依然是更感人的弱势者的代表,在“宣传策略”中也更有效),尤其是在《爱的奉献》晚会现场,灾区的孩子要求刚刚联络上的已经脱险的父亲,一定要去做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确实是很感人的(我看的时候,也哭了,相信人性的伟大,相信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

  • 下一篇文章: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