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不但没有指责中国,反而被中国把生命作为一切的高度有效有力的救灾而感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冷战逻辑究竟是多么的策略性。而从中国内部来说,这种去社会主义的努力使清晰可见的,共产党在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中国也变成一个纯粹的国家(国营企业变成国有企业,而不再是人民所有的企业,革命博物馆变成国家博物馆),总之,50-70年代的国族叙述可以顺畅的被挪到当下的叙述,或许社会主义的遗产也只剩下国族叙述的使用了,而这种国族身份恰恰是全球化时代的最重要的身份政治,这种爱国情与中国心已经没有了或者说成功地去除了冷战意识形态的色彩,也就是社会主义的色彩,而变成了一种空洞的或者说中性的“国家”概念(这一点左派和右派都在强化这种认识,左派认为50-70年代就是国家/民族的强大,右派从负面的角度把国家作为个人的压制性力量,可是当下的抗争救灾,成功地收编了左右两派的叙述,一方面是爱国主义、中国加油,另一方面是生命、人的价值得到从未有过的高扬,在这个意义上,新时期30年可以说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完成了某种有效的整合),在这一点上,美国与中国没有本质差别,这种80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更类似于美国式的建立在个人(英雄)主义基础上的爱国主义,从这里,也可以呼应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中产阶级价值观,80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未来的城市里的准中产阶级。
“爱的奉献”及其霸权效应
关于这次抗震救灾,媒体与国家如此亲密无间的合作,可以说,达到了非常成功和有效的动员效果,尤其是大型晚会“爱的奉献”,把这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情感动员推向高潮,从最高国家领导人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到一次次地出现生命的奇迹,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数次地经历着悲喜交加的情感洗礼。“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明天更美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只要人在,就不怕没有希望”,国家领导人、解放军、医疗队、媒体人、国际救援队,还有无数的企业、个人捐出善款,似乎一切都无需动员,我们看到了人们的自觉和自发,并且这种自觉不仅仅在国内,“全世界”都以直接或间接捐助的方式参与到对灾民的关爱和救助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各级各种国家机器运行的如此流畅,另一方面感觉到“企业家”、“普通市民”如此之高的自觉捐献的热情,似乎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这么恰当。但是,似乎除了爱的话语,也说出其他的东西,在这里,或许不在于爱的话语的空洞性,而在于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基础上的道德、伦理话语是如此的具有霸权性。从国家领导人的以人为本,到普通个人的献出爱心的道德自律。如果稍微拉开历史的纵深,回到新时期初期关于人道主义、异化的争论还被作为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标志,那么30年之后,这种话语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唯一具有整合力的话语。在这种“爱的奉献”的感人画面中,救助者是如此的尽心尽力、无私奉献,被救助者是如此自觉地说出“谢谢”、“感谢”,就连90年代以来不断地借助冷战想象来制造人权话题来指责中国的西方媒体(尤其是发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的时候),也几乎找不出任何质疑共产党政权的空间,不久之前因西藏问题而出现的反华大合唱瞬间瓦解,与海华华人护卫圣火的悲壮不同,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至于产生了“全世界联合起来”的幻觉(当然不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可以说,借助这次救灾,国内变得空前和谐,国际环境也暂时逾越了冷战想象,感觉中国终于成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世界”竟然会如此美好?
如此惨痛的地震,也为亲历或间接借助媒体见证人们打开了一扇参与“历史”的机遇,似乎我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是历史的每一次危机时刻都召唤个人做出回答的时刻。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志愿者或民间社会的力量和作用,民众自发的救助是如此“强大”和自觉。这次救灾的动员效应绝不仅仅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而是以城市市民或说中产阶层的自觉的慷慨解囊,一种以人道主义为主体的道德自律如此自觉地被调动起来,不由地感叹中国市民社会的强大(只是90年代初期对民间社会的讨论所携带的那种民间对抗政府的批判色彩在这次灾情中被有效而合法地转化为民间社会与政府密切合作),如果说超女比赛通过“拇指民主”实践的民间社会的想象,那么这次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中产阶级市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这种道德感并非此时此刻才被焕发出来的,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在媒体上不断地看到一种救助热情,尤其是救助弱势群体,不要说贫困大学生了,被广泛报道的是对残障人士的救助(一种因生理原因而成为社会弱势,而不是社会原因的弱势,而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也更容易整合进人道主义的话语,因为没有“社会”责任),而一个有趣的争论是某捐赠者指责被救助的大学生没有合理使用捐款读书而去创业的争论,从这里可以看出,被捐助者应该有“自觉”地向捐赠者感恩的意识,似乎和谐社会的和谐之处,在于献出自己的爱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