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      ★★★ 【字体: 】  
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9:00   点击数:[]    

只有尊严的意义性才能引导我们作出关于尊严的正确判断,尊严的意义是超越经验的。那么,尊严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将如何对尊严概念从意义性方面进行理解呢?

  (2)尊严与对等性

  人的尊严通常和人的独特状态联系在一起,所谓独特状态,翟振明在他的专著《The Radical Choice and Moral Theory》 一书中称为“Humanitude”(译为“人的度规”),是指那些将人区别于非人的东西,而且只要我们还是人,它就不能被改变。由于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性质都属于可以改变的东西,在这个范围内不可能定义“人的度规”。而只有在“意义”这个领域,人之为人的存在的独特性,亦即自由自觉的主体性存在的独特性才能被理解。这就是“人的度规”概念与“人的本性”概念的区别。康德哲学对人的实践理性的讨论,就可以看成是对“人的度规”的内容的一种阐发。

  在谈到尊严时,康德写道:“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 正是由于尊严这种超越一切价值之上的不可替代性,才使得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那么,到底是人的什么东西赋予了人这种神圣的尊严性?换句话说,人的尊严的内容是什么?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我们都认为一个拥有尊严的人一定是应该被人敬重的,这里的敬重必然发生在两个对等的个体之间。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别人应有的敬重,他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尊严。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了这种情感,他说:

  敬重任何时候都只是针对人的,而决不是针对事物的。后者可以在我们心里唤起爱好,并且如果是动物的话(如马、狗等等),甚至能唤起爱,或者就是恐惧,如大海,一座火山,一头猛兽,但从来不唤起敬重。与这种情感已经很接近的某种情感是惊奇,惊奇作为激情,即惊叹,也可以针对事物,如高耸入云的山峰,天体的巨大、繁多和遥远,有些动物的力量和速度等等。但这一切都不是敬重。

  既然两个对等的个体间的这种互相尊重是人所独具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种尊重的依据,我们就找到了人之为人的尊严所在。康德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这个东西决不会低于那使人类提升到自身(作为感官世界的一部分)之上的东西,那把人类与只有知性才能思考的事物秩序联系起来的东西,这个事物秩序主宰着整个感官世界,与此同时还主宰着人在时间中的可经验性地规定的存有及一切目的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与像道德法则这样一个无条件的实践法则相适应的)。这个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人格,也就是摆脱了整个自然的机械作用的自由和独立,但它同时却被看作某个存在者的能力,这个存在者服从于自己特有的、也就是由他自己的理性给予的纯粹实践法则,因而个人作为属于感官世界的个人,就他同时又属于理智世界而言,则服从于他自己的人格;

  这里,康德谈到的人格就是人的普遍立法意志,就是人的相对于他律的自律性,就是人的自由意志。而正是这种自由意志使人区别于万物与他人之间成为对等主体,而这种意义上的对等性成为人之尊严的内容。因此,人的尊严就在于这种作为自由意志主体的对等性,任何人对这种对等性的侵犯都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

  那么,我们要具有尊严就必须实现这种对等性,可是我们如何保证这种对等性的实现呢?康德对“绝对命令”的阐述能够给我们提供解答这个问题的方向。

  绝对命令的第一种形式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换句话说,你按之行为的原则,你也愿意每一个人都按之去行为,这就实践了这种对等性。因为对于每一个自由意志主体,他们的行为原则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立法意志通过普遍化的过程制定的,必然对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按之行为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每一个自由意志主体,那么你就没有把别人看作和你一样的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没有把别人放在和你对等的地位来对待,也就破坏了这种对等性,这就是对别人尊严的侵犯。

  绝对命令的第二种形式是:“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条命令的出发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在的目的,具有自在价值,而我们发现这种自在价值恰恰植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意志主体这个前提上。所以我们每个人作为自在的目的都具有对等性,任何人都不能仅仅把他人当工具而贬损他们作为自在目的的地位。如果你破坏了一个人的这种自在目的的地位,那么他与你的相互对等性就遭到了破坏,从而他的尊严也就遭到了贬损。这进一步说明,人的尊严在于人作为自由意志主体与其他有实践关系的主体的对等性;如果一个自由意志主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另一个意志主体之上,就破坏了这种对等性,那么他就损害了这个自由意志主体的尊严。

  (3)尊严的拥有与缺失的具体分析

  让我们将刚才那个思想实验修改一下,主角也由小明变成小强。小强是个孤儿,生活在孤儿院。在小强的眼里,孤儿院的生活让他感觉毫无尊严,因为他感觉别人根本没有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孩子来对待,并且社会上的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审视构建当代武德的必要性

  • 下一篇文章: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