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完全意义的佃农则逐渐增多。清代定额租制和押租制的流行,就是这种佃农大量增加的反映。佃农贫困化现象,在封建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甚至还会严重存在。但是,从唐宋以来,佃农自有经济的充实是佃农经济发展的主流,应无庸置疑。清代佃农通过租佃制度创新获得地权,尤值得注意。 注释
[1] 胡宏:《五峰集》卷2。 [2] 《嘉定赤城志》卷37。 [3] 《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82。 [4] 《宋文鉴》卷106。 [5]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522页。 [6] 《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第114-115页。 [7]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536页。 [8]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510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3页。 [10] 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31。 [11] 同治《长乐县志》卷20。 [12] 《安吴四种》卷32。 [13]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629页。 [14]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355页。 [15]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543页。 [16]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692页。 [17] 《资本论》第3卷第714页。 [18] 陶煦:《租核》。 [19] 康熙《诸罗县志》卷3。 [20] 《台案汇录甲集》第3册。 [21]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第493-494页。 [22]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260页。 [23] 道光《龙岩州志》卷7。 [24] 《台案汇录甲集》第3册。 [25] 陈盛韶:《问俗录》卷6。 [26] 陈盛韶:《问俗录》卷3。 [27] 同上书卷6。 [28] 该室《台湾土地制度考察报告书》。 [29] 陈道文,《清经世文编》卷31。 [30] 民国《南平县志》卷5引康熙间吴子华等呈状。 [31] 《台案汇录甲集》第3册。 [32]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下第1766页。 [33] 周力农文见《清史论丛》第七辑。 [34] 民国《(宁都)武城曾氏九修族谱》,转引自卞利论文,见《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5> 见杨国桢前引书第129页。 [36] 乾隆34年监察御史刘天成奏。 [37] 魏金玉前引文。 [38]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9] 钟体志:《澡雪堂文钞》卷8。 [40] 《成都日报》宣统元年一月二十四日。 [41] 沈秉坤:《敬慎堂公牍》卷2。 [42] 李映发论文,见《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43] 民国《南充县志》卷11。 [44] 吴光耀:《永川公牍》卷8。 [45] 民国《荣县志》食货第7。 [46] 《童山文集》卷11。 [47] 《敬慎堂公牍》卷6。 [48] 《清代四川财政史资料》第641、644页。 [49]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第12页。 [50]《慎堂公牍》卷6。 [51]《合川县志》卷45。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