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      ★★★ 【字体: 】  
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0:39   点击数:[]    

二  江汉平原的环境变迁
 
    江汉平原坐落于湖北盆地中央,乃夹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之间的一块平坦地区。秦汉以前,江汉平原还是广袤的云梦泽。长江、汉水在进入云梦泽后流速减缓、淤泥沉积而形成大量形状各异的大小岛屿,泽地范围不断缩小并在宋代完全消失而留下数以千计的湖泊与小沼泽,江汉平原即属于长江、汉水共同冲积和附近湖泊淤积而形成的湖积冲积平原(《荆江大堤志》,1989:15~16;《湖北省志地理(下)》,1997:1148~1149)。
    长江、汉水每年都有3次汛期,即桃花汛(3~4月)、夏汛(5~8月)与秋汛(9~11月)。桃花汛一般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夏秋两汛,尤其是夏汛(宋平安,1989);晚清时秋汛甚至危害更大,因夏汛消退快、水退后还可补种;而秋汛消退慢且难补种(张家炎,1993)。面对每年一度的洪水,堤防乃成为当地保护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这些堤防包括沿长江、汉水及其主要支流两侧的江堤及围绕各垸的垸堤。
    江汉平原从东晋开始沿长江修筑堤防,汉水堤防则可能始于五代。这些堤防多由泥土夯筑而成、在重要地段也用石块垒筑,并建有涵闸以利灌溉与泄洪。至清代,江汉之水已渐被束于一线长堤之中。道光时沿长江、汉水的主要堤防已达1500多公里(张建民,1999:256)。这些堤防大小因地点变化而不同,其中以沿荆江北岸的万城堤(1918年以后改称荆江大堤)最大、最重要。以乾隆末期为例,万城堤的典型断面为堤顶宽19.2至25.6米、堤底宽48至54.4米、堤高4.8至7.36米(《荆江大堤志》1989:59~60)。由于荆江、汉水主河河床及沿江地势因泥沙淤积而不断加高,两侧的堤防亦不断加高。结果汉水、荆江(荆州段)在江汉平原先后演变成悬河(图1)。
江汉大堤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垸堤。垸堤亦主要由泥土筑成,其规模一般要比江堤小,如乾隆中期汉川汈汊垸垸堤高约三至六尺、顶宽约二至五尺(《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页二十七上)。虽然水系的变迁与新堤防的修筑使得一些旧垸堤失去功能①,但总的趋势是垸堤越修越多。垸堤内所围之田即垸田,其耕地以水田为主、旱地次之。垸(有的地方叫圩)的规模大小各异,面积从不足千亩到大于十万亩不等(张家炎,2001)。一个大垸可能包围不少小
————————
①  如潜江1870年芦伏河口坝筑成,致使全县227公里堤防(垸堤)失去功能(《潜江县志》1990:287)。
 

 
垸,其垸堤亦相应地长短不等。典型垸田形状为碟形,它们呈蜂窝状地分布于江湖间隔区内①。在大堤内垸田开垦趋于饱和之后,当地民众开始围垦大堤外的江滩洲地,是为“滩垸”或“洲垸”。滩垸的围垦始于明末清初,至清中后期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梅莉等,1995:120)。至道光时期,荆江两岸已是无段无洲、无洲无垸(《万城堤防辑要》,转引自梅莉等1995:200)。民国时期荆属南北两岸此类洲垸有百余万亩(《荆江堤志》1937:卷四页十)。
————————
①  20世纪初期的游记表明:“潜江、沔阳之地,凡临江襄二水者,皆筑外堤固不待言,即内地亦筑多数之堤,各部落包以堤防,名曰垸子。譬其形状,如置无数之锅,堤边最高,由此向中央渐低,恰锅底之处。”(引森田明,1974:27~28)典型的单个湖垸地形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多以偏心圆向内坡降,内外落差只有2~4米,有的垸内还有积水,状如盆碟。有人视这种盆碟式蜂窝状湖垸复合体为江汉平原的生态特征之一。这种垸田内又分不同的微地貌,由高到低为庭园圈、旱作圈、稻作圈、涝地圈、水体圈等六种(监利新兴垸[徐仁璋、杨明丽,1986])。
 
虽有如此众多的大小堤防,但在1949年以前,江汉平原的大中湖泊均为通江敞水湖,亦即长江、汉水及东荆河与江汉平原境内湖渚并没有完全断开,湖泊水位随江河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小型湖泊水位年变幅1~2米、大中湖泊3~4米,历年最大水位差则可达8~12米。因此一旦湖泊泛涨,滨湖地区即变成水乡泽国(《湖北省志地理(上)》1997:588~589)。这表明有沿江大堤并不能保证临湖垸田不受年度洪水泛滥的影响。就是垸内田亩,虽有垸堤可挡垸外面的季节性洪水(也不总是),却不能阻止垸内湖水上涨后淹没农田(渍水难排时尤其如此),多数垸堤也不能阻挡江堤溃口后的大洪水。实际上1949年以前江湖贯通、洪水漫溢的现象比比皆是。据1980年代的调查表明,当时占江汉平原主体的荆州地区每年汛期约有3/4的耕地处于洪水位线以下(《荆州地区志》1996:123)。也就是说,这些耕地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季节性洪水的影响。堤垸的增加又不可避免地占用泄水之区而加大了分泄洪水的困难。垸数增加与河床抬高均加重了对堤防的威胁,这一情况又因堤防管理不善而更加恶化,结果是堤防的频繁溃决。以万城堤为例,从其肇基的东晋至民国末年共有97次大的溃决,绝大部分发生在明清时期:明代30次(约9年一次)、清代55次(约5年一次)(《荆江大堤志》1989:67~74)。另有统计表明,汉水下游干支堤在1822~1967年的146年中共有73年发生溃口,其中1931~1955的25年中,有15年溃口,约5年3遇(《湖北省志地理(上)》1997:536)。这与汉水下游的水系紊乱及堤防管理混乱有直接的联系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准确认识农民主体:实现农民自我组织

  • 下一篇文章: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