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来安、怀远、宿县,河南省的新郑、开封,山西的武乡,河北的平乡、盐山(1922年、1923年)。根据这次调查的资料,乔启明写了《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一文[3],这是一篇在问题意识、研究深度和学术规范等方面在今天看来甚可称赞的论文。乔启明在这篇文章的结论中指出,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事实上已低到极限,其原因概况起来有四点:第一,农村人口过多,家庭过大,生产者少而消费者多;第二,农场面积过狭[4],总产量和收入自然就低,中国当时农家平均拥有约18华亩,南部种稻区域每户农家平均10华亩,北部种杂粮区域每户农家平均约20华亩,而美国当时平均每农户拥有342华亩,是中国农户的19倍;第三,生产效力低,净利收入少,因为农场狭小不能利用机器,只能多用人力,如当时美国生产1公亩(约合16华亩)的棉花,从种到收需要人工289点钟,而中国需要1620点钟,甘薯美国只需203点钟,中国需1184点钟,玉蜀黍美国只需47点钟,中国需663点钟,小麦美国只需26点钟,中国需600点钟,黄豆美国只需86点钟,中国需610点钟,所以中国人工虽比美国低廉的多,但人工费用反而高,美国的农产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竞争;第四,交通不便,影响了农产物的销售,“谷贱伤农”的事就在所难免。农民要提高生活程度,非先排除这些障碍。为此乔启明提出了四项改进方法:一是实行移民殖边,发展实业,由工场吸收部分农场人口,节制生育,使人口不至过密;二是通过降低人口密度,扩大农场面积,增加农户产量和收入;三是扩大农场面积后,利用机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费用,使获利丰厚;四是发展交通,使农产物销路畅通。(乔启明,1930:1-7,40-43)这样,工业化的问题就作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化问题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之一提了出来。
乔启明的结论,是很具有现代学术水平的,即便是在今天,那些自认为很有深度的研究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文章,提出的途径也无非就是多种经营、劳动力转移、非农化、兼业、发展乡镇企业等等,并无新意。到是今天提出的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这样的后工业化时代的问题,是本世纪30年代的前工业化时代学者无法考虑到的。
把工业化作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化问题的途径之一提出来,这并非是乔启明一人的看法,而是当时的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见解。李景汉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曾对华北农村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当然他最熟悉的资料是他长期调查的河北省定县的情况,他在一篇题为《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的文章中,对人口稠密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都作了很细致的分析,他指出当时大致可以代表华北农村的定县,由于人口过密,人均土地只有4亩,人均全年所获只有40元,所以“总而言之,就许多农村的观察,清楚的看出来,若人口继续的任其增加,同时又没有大量的增加生产,增加地亩,提倡实业,或移民他处的出路,则生活问题也要依随的更加严重,恐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趋势。假定现在人口的数目不再增加而同时尽量增加生产、发展工业,再有一部分移居西北,则人民生活的程度虽然一时不能提高到吾人所理想的地步,也至少能减少现在许多的悲剧,生活一定也要一天一天比较的向上,在教育文化方面可稍有进步的可能。”(李景汉,1934:13)李景汉的人口过密理论很相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虽然他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外国学者的理论,但就他所能接触到的资料看,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尔萨斯理论的影响。与马尔萨斯不同的是,他把工业化作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化的办法之一,这与黄宗智的结论到是一致的。李景汉认为,当时农村急待解决的五大问题是“穷”、“愚”、“弱”、“私”、“闷”,虽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土地分配不公平、生产关系不适当和社会组织不妥善,但也都与人口稠密有关,所以即便是解决了土地分配和生产关系这样的根本问题,也还要解决人口稠密的问题才行。他说“有人以为今日之大病‘不患寡而患不均’,完全归咎于经济制度之不良,政治之腐败,军阀之贪污,以致帝国主义之压迫,资本主义之侵入。诚然不错,这些都是主要的原因。非把这些问题根本的解决不可。至于生产关系之问题完全解决了以后,人口繁密的问题是否也随着即能彻底解决,亦是疑问。......因此关于人口繁密之解决,节育也是一条不应忽视之出路。这是许多人到乡间工作以后共同感到的。”(李景汉,1934:11-12)为了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化问题,李景汉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业生产并同时发展工业;二是向可以容纳较多人口的西北地区移民;三是通过节育减少人口。李景汉的文章没有提到乔启明的研究,但他的结论似乎与乔启明完全一致,他也是从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化的问题入手提出农村工业化的问题。
二、乡村建设引发的工业化
把乡村建设视为农村由散而合、从农到工的过程,这是梁漱溟提出工业化问题的路径。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还专门写了“工业化问题”一节。用现在的话说,梁漱溟属于“自学成才”,他能当上北京大学的教授,主要是由于他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