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      ★★★ 【字体: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9:07   点击数:[]    

业学校的支持和合作下,实验着办使用新机器的小规模工厂。蚕业学校的支持和合作并不是出于盈利的目的,而是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这些“变革者”为他们的“新工业组织”确立的原则是“合作”,这是为防止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而确立的原则,他们要采取非资本主义的方式组织新工厂,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在农村办工厂的革新实验由于严重的亏损而最终失败了,关于失败的原因,费孝通提到无法控制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大笔的借贷利息以及初期过多的分红,但更为重要的原因也许就在并非出于营利的“合作”上。


在工业化的问题上,走非资本主义的道路,似乎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一种相当普遍的主张。所以费孝通说,“变革者趋向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了当前中国知识阶级部分思想状况。这是同西方的现代技术和资本主义工业系统一起引进的新看法。中国人民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同西方列强的不断斗争,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中国人民所了解的,公众普遍反对资本主义,甚至于那些代表资本主义的人也不敢公开为资本主义的原则辩护。这种态度在已故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里阐述得很清楚,从理论上说,它被现今政府所接受并作为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 ”(费孝通,1939/1986:150)


本世纪30年代的学者,多数都是社会参与感非常强烈的,即便是费孝通这样的学院派学者,其学术研究也具有强烈的救世济民的意识,不过与非学院派的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学院派对改良路线的固守,而费孝通关于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民收入的看法,显然是改良派中具有远见的见解。费孝通认为,走发展乡村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和复兴中国经济的根本道路,土地改革自然是必要的,但只能缓解农民的痛苦,防止“饥饿超过枪杀”时出现“农民起义”,但对乡村工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并没有给予回答。他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中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乡村手工业,例如,整个纺织工业本来是农民的职业。目前,整个实际上正面临着这种传统工业的迅速衰亡,这完全是由于西方工业扩张的缘故。在发展工业的问题上,中国就同西方列强处于矛盾之中。如何能和平地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问题,我将把这个问题留待其他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去解决。”(费孝通,1939/1986:202)


社区调查有解剖麻雀的优势,五脏六肺都看得清楚,但弊病之一是囿于一地,容易忽视研究与外界的联系。如费孝通叙述了江村1929年创办的新式合作制丝厂除第一年有盈利外此后1930-1936年每况愈下的情形,他在谈到江村家庭蚕丝业的破产和蚕丝工厂的失败原因时,着重强调了国际市场蚕丝价格下降的打击,但并没有看到由于国内市场的垄断乡村工业的利润被销售商截留的情况。苦农在1937年曾写道,1937年的前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灵活和日丝的贬价倾销,每担鲜茧的价格从百元跌到一二十元,然而在自由买卖的机制下,茧价仍有涨高希望,所以养蚕还很兴旺,蚕农最感觉痛苦的,是丝茧商对茧价的“统制”,他们成立“蚕业工会”,共同决议,实行统制茧价,在1936和1937年国际丝市暴涨的时候,却有意放风,传言丝市转跌,而农民也不晓得什么国际市场,他们用统制的茧价收购,一转手间,丝价突然飞跃到5倍以上(苦农,1937/1989:232-234)。在问卷抽样调查尚难以普遍采用的时候,社区研究为了弥补个案村庄调查的局限,选用了类型比较的方式,即希望用不同类型村庄的经济发展情景和背景,构成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全景和前景。


塑造学术美感的愿望,往往使研究者不自觉地赋予调查和研究对象以过多的中国“特殊性”,以烘托中国工业化过程不同于西方的学术价值。其实,任何特殊的生活事实,都是被包容在一种普遍性之中的。学术上的现代化,也在于问题意识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贝尔,丹尼尔(1973/1997),《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陈翰笙(1930/1987),“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此文系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29-1930年的工作报告,由陈翰笙起草,社会学组讨论定稿,原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单行本,载《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2卷第3-7页,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合编,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费孝通(1939/198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42/1988),“中国乡村工业--张之毅著易村手工业序”,载《费孝通选集》第277-29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43/1990),《禄村农田》,原有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现载费孝通、张之毅著《云南三村》第3-202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47/1988),“乡土工业的新型式”,原载《乡土重建》,引自《费孝通选集》第95-301页,天 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48),《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三)——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下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