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      ★★★ 【字体: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9:07   点击数:[]    

系进步,土地分配问题在1927年大革命以后就过去了,中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资本问题,现在中国农村“已是商品经济,而且资本主义已占优势”,所以核心问题“并不再是土地所有形态,地权,租佃关系等等,而是资本制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要以资本的大小来划分社会阶级,从而说明其中残存的封建等级”(王宜昌,《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载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6:99-110)。“中国农村派”的理论逻辑是,生产关系的演变“规定一种新的能使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态”,现阶段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分配问题,以及它所隐蔽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应从土地所有形态和性质、地权在各阶级之间的分配、农业经营、租佃关系四个方面来研究土地分配问题,并从农村市场、农业成本和雇佣劳动方面研究农业经营(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阶级研究的任务》[15],载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6:73-88)、这种理论争论的背后,实质上是关于走依靠农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走依靠无产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争论,即仍然是“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的争论,不过更学术化了。但是,争论之中也仍然伴有尖锐的指责,“中国经济派”强调,他们的观点是针对1930年以来农村经济研究中单注意人与人的关系的倾向,并指责“中国农村派”是“中国的民粹派,中国的农民思想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修正派”[16]。而“中国农村派”则指责“中国经济派”是落后因素在“蠢蠢欲动”,是“风烛残年”式的挣扎和“大开倒车”,后来则概括为“反托派的论战”[17]。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从两大视角(改良和革命)沿着四条路径提出来的。

在改良的视角下,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生产要素的路径提出工业化的问题,包括认为在资源短缺、人口过密化、农业人工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过低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道路的各种思路。沿这条路径提出问题的人,多是学院派的,包括在华从事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的外国学者和在平教会旗帜下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学者。另一条是从传统文化的路径提出工业化问题,认为要重塑伦理社会的乡村基础,并在合作的基础上走由农业引发工业的为了消费的所谓第三条道路,杜绝走商业资本为了营利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强制集团化的工业化道路。沿这条路径的学者,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新派”和“旧派”,或“定县主义”派和“村治派”。


在革命的视角下,也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发,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乡村,因此要从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系统来观察农业从工业的分离、都市与乡村的联系、以及工人与农村无产者的天然结合,通过推翻外国资本的支配争取民族经济的自由发展。沿这条路径的学者,深受当时苏联的革命理论影响。另一条道路是从生产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强调必须从改造农村土地关系入手,走通过反帝反封建来发展农村生产力并与工业相结合的道路。

这四条路径的学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复杂的基本取向,可用下表来表示:



不同工业化路径的政治、研究和学术取向

=====================================================================================              学派     革命改良取向  生产力生产关系取向  中外学说取向  理论和调查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派”      改良       生产力        美欧      调查

    “旧派”      改良       生产关系       中国      理论

  “中国经济派”     革命       生产力        苏联       理论

  “中国农村派”     革命       生产关系       苏联      调查

  ====================================================================================

五、乡村工业化的不同型式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调查和研究,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对农村工业化问题有较多涉及的,是采取社会人类学全景参与观察方法的“社区”调查。费孝通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学名“江村”)的调查,是这类调查的一个典型,他在《江村经济》中陈述调查开弦弓村的“理由”时说:“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工业化是一个普遍过程,目前仍在我国进行着,世界各地也有这样的变迁。在中国,工业的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同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费孝通,1939/1986:18)在研究上对农村工业化问题的忽视,在本世纪30年代的学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土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三)——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下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