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      ★★★ 【字体: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9:07   点击数:[]    

是耕作的牛马,而不是社会的中坚,何况耕人土地的佃农,为人雇佣的工人。资本越少,土地越少,作工器具越旧,工作效能越低,农场收入越少,农家生活越低,一个循环不已的圈子,只有越走越低。旧村改造的工作,等于推车上山,起初比较容易,以后越来越难,也许会从半山倒塌下来。”参见杨开道《农村建设之途径》,载《大公报•乡村建设》第17期(转引自李紫翔,1935a:501).

[9] 吴半农(1905-1978),安徽省泾县人,1929年在北平社会调查所工作,1936年留学美国回国,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员,1940年任国民党经济部统计局长,1946-1950年任国民党驻日代表团第三组(经济组)组长,兼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首席代表。1956年起义回国,任国际关系研究研究员。任全国三、四、五届政协委员。著作有:《中国之经济地位统计图》,北平社会调查所,1931;翻译《资本论》第1、2卷(1933年与千家驹合译,因禁止未公开发行);译《日本贫穷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当前日本经济危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10] 这里是指当时由左翼民间团体中国农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农村》月刊,其负责人是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等。

[11] “余霖”其实是薛暮桥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雨林”,不过这在当时没有公开,所以论战的双方和评论者都把“余霖”和薛暮桥当作参与论战的两个人,实际上署名“余霖”的文章都是薛暮桥写的。

[12] 该论战论文集收入的文章有:陶直夫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余霖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答》,薛暮桥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周彬的《中国农村经济性质问题的讨论》,钱俊瑞的《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赵呆呆?僧的《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我见》,王宜昌的《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王宜昌的《关于中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张志诚的《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王景波的《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之试述》,孙冶方的《财政资本统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3] 美国教授卜凯(J.L.Buck)曾于1923-1924年在金陵大学农科任教,并指导学生在安徽芜湖和河北盐山农村进行田庄大小、耕作状况、农产数量、销售方法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并根据这些调查材料写成很有影响的《中国农业经济》(Chinese Farm Econom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0)一书,用英文发表。

[14] 争论的双方最经常引用的著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之发展》,此外还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考茨基的《农业问题》等。

[15] 有的学者认为,钱俊瑞1935年2月发表的这篇文章,形成了“中国农村派”的理论纲领,代表了当时“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最高水准”,以后薛暮桥在“理论大众化的目标下,把钱先生提出来的纲领,更平易的更系统的发表了出来”。(何干之,1937:620)

[16] 张志诚在《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一文中,引用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译者杜畏之、彭苇秋在译书序言后面“追加的几句话”来批评“中国农村派”的观点,那几句话是:“中国农业资本主义之发展已成彰明较著的事实,而中国的民粹派,中国的农民思想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修正派偏偏看不见,而且不愿看见这个事实,只闭着眼睛喊封建制度来替这个农村资产阶级哭穷”(这个农村经济研究会,1936:139)。

[17] 薛暮桥后来写道:1935年“以前的几年中,国民党的反共叫嚣已经很少有人愿听,他们就利用托派关于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革命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谬论,来批评我们党关于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仍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我们党反托派的论战已经进行几年,但因主要用抽象理论来批判托派,说服力不强。《中国农村》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农村经济调查资料来批判托派,所以取得很大胜利。”(参见《薛暮桥经济论文选》第11页的脚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 费孝通1979年访问美国社会学界后回来写道:“中美关系中断时期那些想研究中国社会的人只有到台湾和香港去进行调查。在过去10年里出版过不少这类的调查报告,在方法上大多以我那本书为样本,但立论上却有不少是以批评我的姿态出现的,有一部分是要驳倒我‘中国农村的经济衰落是出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的观点。比如不久将来我国作为交流的研究人员的波特(Potter)就是如此,他强调西方工业的影响对中国农村带来了繁荣和发展。”(费孝通,1979/1985:149)

[19] 实际上费孝通有意识地采用“社区研究”方法调查和写作的《禄村农田》,仍然没有解决理论逻辑线索与调查资料的叙述是两张皮的问题,这成为他学术研究深化的巨大障碍。不过,从《禄村农田》起,他开始具有了村庄发展的类型比较眼光。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三)——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下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
  • ››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