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凯教授主持。该调查是在太平洋协会中国分会的资助下进行的,耗资几十万美元。从1921年至1925年进行第一次调查,涉及7个省17个县,2866家农户。嗣后又于1928—1936 年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历时9年,调查范围涉及22个省、16个地区、38256家农户。根据两次调查的成果,先后写成《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的土地利用》两书(注:这两部书分别是:John Lossing,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上海,1937年版。Chinese Farm Economy.芝加哥,1930年版。)。此调查范围之广是空前的,除东三省以外,几乎遍及全国。从调查成果上看,其统计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系统上,也是以前少有的,因此该书至今仍为国内外专家经常引用。不过,该成果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是调查内容偏重于生产和技术,难以反映农村社会的全貌。诚如陈翰笙先生在1930年评说的那样:“金陵大学美国教授主持之农村调查,所利用表格大都不适于当地情形。不但对于各种复杂之田权及租佃制度未能详细剖析,甚至对于研究农村经济所不容忽视之雇佣制度,农产价格,副业收入,借贷制度等等,亦都非常忽略。”(注:陈翰笙:《中国农村研究之发轫》,最初发表于1930年中央研究院单行本,现载陈翰笙等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其二,是调查中带有不少估计成分,而且推算方法过于粗糙和冒险,所取样本又多偏于富裕户。对此,章有义的评议是:“利用这两套资料时不应盲目信赖,而应进行一番具体分析,谨慎斟酌。如对作物播种面积等数字,只能从中获得一个大致印象,决不能当作具体数据,加以利用。”(注:章有义:《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计量研究的几则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不过, 卜凯的调查也有过人之处,例如他当年就提出节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值得重视。
最后,在解放前中国农村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单枪匹马独辟蹊径的费孝通教授。费孝通以《江村经济》(注:此系费氏博士论文,原题是Kaihsienhung:Econmic Life of a Chinese Village(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 该书的英文书名是出版社给加上的(Peasant Life in China)。中文本见《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名声鹤起,许多外国人是通过《江村经济》一书知道费孝通的,同时也通过该书认识和了解中国农村。不过,西方人也有微词。例如,该书出版数十年后,费孝通当年留学英格兰的同窗埃德蒙(Edmund)对通过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反映中国国情的作法还在表示怀疑。年逾80高龄的费先生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他温和而坚定地答道:自《江村经济》发表,50年过去了,可我更加认真地相信,“从个别出发是可以接近整体的”(注: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载《读书》,1990年第5期。)。 费孝通用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往往从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出发,以微观世界来洞察宏观世界,收到了知微见著的成功,对后学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