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或“教育”问题;中国并不需要任何制度性的根本改革,而应返回到“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于是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当然,这支以农立国派的队伍是很复杂的,并非都像梁漱溟那样有明确的理论模式,不少人或者出于痛恶资本社会影响之弊端,或者是深感农村之急需救济,或者是出于一种农村乌托邦思想。
晏阳初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平民教育。1926年选定河北省定县为平民教育实验区,并与他的同事们举家迁至该地。在定县的十年间,针对他们认为的农民四大缺点,即愚、穷、弱、私,开展四大教育,这就是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上述教育,他们同时进行了农村调查和统计工作。作为保留下来的文献,大概后者的工作更具有长远意义。当时担任调查部主任的是留学美国的社会学家李景汉,手下经常有一二十人,还培训了一部分当地人做调查员。调查工作原计划一年完成,由于当地农民的不信任、不合作以及工作人员不得力等种种原因,结果调查进行了七年,到1934年才告结束。他们先对全县情况进行了概况调查,然后开展分村调查,包括户口、土地、生产、赋税、集市、教育和风俗习惯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实地社会调查,内容务实而完备。主要成果是83万言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问世后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1933年出版,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版。不过,更多的资料以原始状态保留下来,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丢失,其中许多是未及整理的(注:李景汉:《回忆平教会定县实验区的社会调查工作》,载《河北文史资料》1983年第11期。关于对定县实验的评论见千家驹:《中国农村建设之路何在——评定县平教会的实验运动》,原载《申报》第二卷第十号(1934年8月),编入《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旧知书店出版,1937年3月。李济东:《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如果说晏阳初搞“识字救国”,那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更象“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1931—1933年为第一个阶段。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思想发动和培训人员。先后共培训两届学生400余人,然后分赴山东省内27个县,试办乡农学校77处。这些乡农学校,按照梁漱溟的理论从教育入手进行训诲。不过,这种教育是发扬固有的礼教精华,以培训内在的能力为内容,将自治的工作与教育形成一体,将自治的机构融合在教育的机构里面。换句话说,即是以习惯代替法律,以柔性的感化,代替硬性的行政。第二阶段自1933—1937年,在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支持下,实现县、乡、村的行政改革和社会改进。邹平的最高理想是“政教富卫”合一,实行的办法是行政机关教育机关化,用“村学”代替“村公所”;县自治机关的系统,便是“县政府——乡学——村学”。这个模式中,除“政”、“教”外,还有“富”的方面,这就是组织各类合作社,尤其重视运销合作社,并从事农产优良品种的推广。关于“卫”的方面,即训练民团。七七事变后,韩复榘拒绝梁氏关于守土抗战的劝告,而且还利用乡农学校抓壮丁,抢民款,不战而逃,因而乡建派声名狼藉,为人所诟病。至此,梁漱溟惨淡经营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寿终正寝。可悲的是,这位中国的民粹主义者所进行的文化复兴与政权建设的种种努力,没有任何结果,保留下来的实证性的资料也颇为有限。据说,只有在发展经济和引进农业科学技术这方面略有成效,如小规模的技术推广、市场组织改进等,而这些本是梁先生最不在意的(注:详见曹跃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343页。)。
二 陈翰笙:农村调查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30年代前后陈翰笙先生领导的农村调查,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背景。二三十年代,在共产国际内部,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这场论战是由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引起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第二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提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从而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那时起,就有人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提出反对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社会只有官僚和劳动者之分,不存在封建社会。没有封建社会,当然也就取消了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性质也要改变。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采取错误的方针、政策所致。当时陈翰笙先生及其夫人正在苏联,他与上述谬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暗暗决定,返回祖国后,一定对中国农村进行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用扎实的第一手材料,证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并科学地说明土地革命在中国势在必行。
1929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聘请,陈翰笙主持该院下设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并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调查。中国地域广阔,农村情况也千差万别,经过分析摸底,确定北方的保定农村、长江流域的无锡农村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农村作为三个重点,从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