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当代江西农史要略(2)      ★★★ 【字体: 】  
当代江西农史要略(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8:24   点击数:[]    

上的平均主义等问题。提出注意农业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多种经营、林业生产、农林垦殖场、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政策调整。

3、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农业生产总体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努力和斗争下,也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农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的损失,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成为当时支撑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支柱。主要情况是:农田基本建设持续进行,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在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指1965年-1975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为5.3亿元,平均每年5331万元,资金比"文革"之前的三年调整时期每年要少1534万元,而实际劳动力则投入较多,因此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1975年和1965年比较,全省旱涝保收面积由88.67万公顷增加到134.67万公顷,农村用电量增长6.9倍,化肥施用量增长20%,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3.1倍。农业生产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据江西省统计局编印的《江西统计年鉴》等记载,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这两大指标的情况为:一是除3个年份外,总体上表现为缓慢的连年持续增长,如以头尾两年比较,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66年的35.83亿元增长为1976年的44.29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805.38万吨增长为1976年的1025万吨。但是,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年度之间的增长率很低。二是比上年减少的3个年份,分别是1967年、1973年和1976年。这3年,也是农村受动乱的"文革"形势冲击最为严重的时期,因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也最大。三是10年间的最高指标出现在1975年,两大指标分别为45.32亿元和1056.79万吨,这一年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国各条战线进行整顿,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也效果显著。(17)其它农产品,则增减情况不一,如生猪出栏在1975年达到543万头,比1965年增加113万头,麻类、甘蔗、茶叶均有所增长,但棉花、烟叶、水果、水产品略有减产。农业科技的创新性成果较为突出。当时在萍乡市从事农业科研的颜农安研究员,从1970年起进行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在全国最早培育出不育系杂交稻种,次年又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这一科研成果在全省农村广泛推广,对粮食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萍乡市砚田生产大队1972年双季亩产稻谷达到969公斤,创造全省粮食亩产的最高纪录;江西全省1975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82公斤,比1965年的137公斤增加45公斤,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四、人民公社体制的取消

1、农村管理体制的变更

1978年5月,省委注意到人民公社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13日发出的《关于目前农村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草案)》(简称十八条)中,省委要求各地继续执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认真搞好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实行集体生产、集体分配的人民公社体制,与现实的落后生产工具、生产条件,其实形成的是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引发的是一些难以解决的弊端。刘俊秀1981年5、6月间对江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对公社体制引发的一些弊端有所陈述:一是农村贫困落后面比较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温饱问题未能解决,还倒欠一身债,对依靠集体丧失了信心。二是不少生产队经营管理紊乱,问题较多。劳动大呼隆,分配一拉平,投资不计效果,多劳不能多得,分配不能兑现,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社员负担重,再加上某些干部多吃多占、贪污挪用和强迫命令等不正之风,严重地损害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18)。虽然他的调查着重说明的是农民要求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事实上涉及的是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兴起和普遍发展,而逐步展开和完成。一方面,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应农村实际和生产力水平的弊端,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在对公社体制形成冲击的同时(如一些地区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陷于瘫痪状态,工作无人负责,无法担当起发展经济和管理农村社会的职能),对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急切的要求。实际上,从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农村出现起,人民公社体制就已经名存实亡。1982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的农村管理体制。12月,江西确定在宜春县南庙公社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党、政、企分开,分别成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同时保留人民公社作为乡经济组织。1983年3月,江西按照中央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和政社分设两方面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精神,在大余县和波阳县,扩大进行政社分设的改革公社体制试点。所谓政社分设,其内容为:将人民公社原政权职能分离出来,转给新建立的作为农村行政机构的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变成单纯的经济组织;撤销原来作为一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生产队不再成为原来三级中的基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 下一篇文章: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当代江西农史要略(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当代江西农史要略(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当代江西农史要略(1)
  • ››当代江西农史要略(2)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