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的影响,因此这一年农业生产在1965年增长的基础上,仍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基本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农村电力网。从1967年1月开始,先是"夺权"风刮遍城乡,农村基层政权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继而出现派性组织(战斗队等)和武斗,部分农民甚至被动员进城参加武斗;后是在省革命委员会筹备组1967年11月24日作出《关于认真开展学习〈中国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文的通知》后,各地农村被要求密切结合本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实际",开展并"把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进行到底"。这些,构成对农村社会和生产秩序的扰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影响了整个"文革"时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
1968年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农村混乱的社会秩序有所改变,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维持。但错误地批判1960年代初期对农村政策的正确调整,改变农村生产关系,"一平二调",在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上不切实际地搞"一刀切"等做法,为害不小。
改变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是扩社并队。1968年10月,省革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通过扩社并队的决议,在全省农村迅速刮起了一股扩社并队风。从该月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强行把全省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加以扩并,无论是公社、生产大队还是生产队,大致是两个并成一个,使公社由2195个并为1297个,生产大队由24735个并为12834个,生产队由226189个并为122119个。社队规模普遍扩大了一倍,有的生产队规模甚至达到100户以上。不顾实际的扩社并队,实质上改变了农村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打乱了各生产队原来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制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否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向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这就再次造成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进一步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生产队规模的扩大,还使不少农民需要跨村生产,因而也增加了他们生产生活上的不便。
在扩社并队的同时,全省还推行了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动,收回社员的自留地。据统计,从1968年10月至1971年,全省农村只剩余自留地1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农民人均0.052亩,还低于1961年《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规定的标准,比1967年减少153万亩,平均每人减少0.086亩。同时,对社员家庭副业种类进行限制,例如规定生产队不准搞石灰窑、砖瓦窑;禁止社员从事编织、缝纫、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家庭副业,有的地方甚至规定每户社员只准养一只鸡,多了要收归集体。因此,农民从家庭副业中得到的收入,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下降了47%。这种极端的做法,扼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农副产品严重匮乏、城市市场供应紧缺的局面。在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上强求一律,不切实际地"一刀切",开始于1969年。这一年,南昌县提出的农村"一化带七化"(16)的做法,得到省革委会领导人的肯定,并强令在全省农村推广。"八字头上一口塘"、"拆旧房盖新村"等脱离当地农村实际的活动,随之在农村广泛推开,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一平二调"和"共产风"再次高涨,为修建铁路、大兴水利工程等基本建设,全省无偿地大量调用农村劳力和资金,进行"大兵团作战",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据农业部门统计,仅1969年和1970年两年,全省平调农村手工业联社和供销社资金3340万元,平调农村劳动日1.45亿个。由于大量平调劳动力,有的地方庄稼成熟了,因劳力缺乏而不能及时收获。"一刀切"和"一平二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破坏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这期间,也有农村干部和群众从实际出发,对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抵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做法,对社员自留地明收暗留,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2、农业政策的微弱调整
1972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1972]17号文件对处理江西问题的指示,省委召开了全委(扩大)会议和全省县、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并作出《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的意见》等决定,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对"左"倾错误政策的纠正。
首先,对全面扩社并队进行了纠正。1972年9月,省委下发了《关于合理调整社队规模的意见(试行草案)》,规定了调整社队规模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等原则;生产队规模以30户左右为宜,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超过,居住比较分散的可以少于30户。经过这次调整,全省人民公社由1257个增加到1557个,生产大队由12726个增加到16813个,生产队由112738个增加到169876个。生产队规模平均由原来的40户减少到28户。
其次,适当增加了社员的自留地,允许发展社员家庭副业和集体手工业。1972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的指示》,之后,各地被取消的集市贸易和传统圩日,也有计划地陆续恢复和开放,使农村经济出现几许生机。
再次,对农村分配政策有所调整。提出从积累、口粮分配、劳动管理等方面,注意解决集体增产个人不增收、超支户多、分配不兑现、劳动计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