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关于农村集体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反思      ★★★ 【字体: 】  
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关于农村集体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反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8:09   点击数:[]    

劳动者你追我赶,空前展示了长期被压抑的发家致富的本能,使中国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第三,进入1954年,农村的中农户(按相对于当时标准的中农)已上升至2/3,大部分贫农户也在向中农靠近,整个农村呈现一个中农化趋势;第四,同时,随着农产品不断增加,农民们表现出日益挤身商品市场,参与竞争的强烈要求[[iv]]。这些正是农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艳阳天”。但是,相比与集体化运动及其领导者毛泽东当年所追求的“一大二公”目标,农民的上述追求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是在重新制造“贫富分化”或“两极分化”[2]。为了阻止这种自发倾向和所谓的贫富分化,应该“趁热打铁”,将广大农民尽速引向“一大二公”的集体化道路。可以说,当时农民的竞相发家致富意识与“一大二公”式的平均主义意识,真是南辕北辙。显然,以土改完成后中国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和农村社会的“物质生活矛盾”分析,中国农民主体所追求的发家致富与增殖私产的意识,决不会与“一大二公”式的平均主义相吻合。


--------------------------------------------------------------------------------

[1]参见毛磊等著:《对平均主义界说的若干理论思考》一文(见《江汉论坛》1990年第3期第27页)和《中国的平均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2]关于5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提出了否定的意见。请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苏少之文和《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田利军文。


  在正常而非特殊(指战争、天灾时期)情况下,任何社会和任何阶级都可以分为许多相对不同的阶层;而以贫富论之,则均可分上、中、下三等,且都是中间大,二头小,也必然存在相对贫困的最低层。要求财富平均的意识是社会各阶层物质生活悬殊不均的产物,也是其它各阶级的下层贫民所共同的意识;在当年的农村中,自然也有那处于农村最下层的少数贫苦农民尤其是“赤贫”,他们完全可能产生平均意识的,是比较容易接受“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的。毛泽东当年常讲的农民走集体化的积极性,除个别农民“先进”分子外,指的就是当时还是相对贫苦的这部分下层农民的积极性。所以,“一大二公”运动的实践中无疑有农民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那么,当时这部分下层贫苦农民的数量会有多大呢?根据国家统计局54年对全国21省14334户农家的调查资料测算,当时农村的中农户(按当年农村生活水平与划分标准)大约占2/3,处于上升的贫农户占20%左右,真正的困难户只在10%以内,生产生活下降户更是少数[[i]]。也就是说,当年可能追求与支持“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的下层贫苦农民只是10%以下的少数。其实,即使如此,若是那老实巴交的务农农民,长期习惯于劳动致富,即便比较困苦,但清楚劳动才能改变贫穷,只要能有劳动的机会,也不会去幻想“共产”与“平均”的,更何况当时的那种平均还要打破他们的私有制“天性”呢?这一点,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邓子恢最是清楚。他说,对于集体化,“客观上存在着农民……的抵触情绪”[[ii]];又说:走集体化道路,即使通过教育,个体农民“也不是如此容易的,连贫农在内也不是马上相信” [[iii]]。据此,我们就可能断定,即使当时能赞成或影响集体化运动及其领导者毛泽东追求“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目标的下层贫苦农民,充其量也只能是极少数了。 

    在整个集体化运动走向“一大二公”与维持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践中,还体现了广大农民对被受平均主义改造的抵制与斗争。尽管集体化运动始终使用了阶级斗争这柄利器,以政治斗争运动经济变革,但是,农民仍然在一次次抵制“一大二公”式的平均主义,冲破平均主义的束缚。例如:合作社初期,入社农户仅占到农户的15%时,农村就多次出现过抵制“共产风”的“生产力起来暴动”[[iv]];高级社化之后,立即出现的是农村的“闹社”、“退社”风潮以及“包产到户”的萌发;60年代初,有所谓的“单干风”泛滥,各地农民普遍要求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还有那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贫苦农民为代表的暗中“包产到户”与单干之举,以及广大农民长期以消极怠工方式的普遍抵制;最后是全国农民的家庭大包干;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实在都是广大农民对“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的抵制和冲击,也是农民自发激励功能、求富向上欲望与“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矛盾斗争的确切体现。所以,邓小平说:冲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大包干,“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v]]。当年,抵制“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的广大农民们,毫无选择地被“教育”和引导着走向了“一大二公”,怎能又被指控为平均主义的始作俑者、并进而影响集体化运动领导者的平均主义意识呢?理论界、知识界当年“舆论一律”,以“一大二公”批农民的自发倾向与发家致富意识,几十年以后,才蓦然顿悟“一大二公”原本是空想平均主义,可又怎能将这空想平均主义诬称为农民平均主义呢?

    把集体化运动所体现的或历史巨人毛泽东所追求的平均主义认作是农民的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 下一篇文章:江村发展及其背景(1957年6月—1965年)(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关于农村集体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关于农村集体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