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二)死亡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
    年龄—孩次递进预测模型经改造和拓展后,可以得到各个年度的独生子女的年龄结构,因此,可以通过生命表推算的、按母亲年龄分类的不同年龄死亡独生子女人数。由于独生子女和母亲是一一对应的,母亲有独生子女死亡的算法可表示为:;式中L[,i]为i岁独生子女存活人年数;L[,a]为a岁妇女存活人年数。
    由于死亡概率和年龄密切相关,因此,这里独生子女年龄最大记录到30岁,而所记录的数据一直是独生子女母亲,对应的孩子死亡,应该认为是独生子女死亡。死亡一孩母亲转化为生育二孩母亲的比例和规模取决于二孩递进概率。
    虽然独生子女死亡记录将会受到独生子女母亲和独生子本人死亡而发生目标人群“丢失”的现象,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母亲死亡的概率相对会大一些,但由于目标人群“丢失”的概率是两个死亡概率的乘积,因此,独生子女母亲和独生子女同时死亡发生目标人群“丢失”的可能性较小,最大“丢失”人数可以表示为:
    。
    (三)伤残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
    伤残是对健康状态描述。从概率事件和实际观察的角度看,伤残不仅有发生和不发生的问题,还有什么时候被认定或发现的问题,同时还有严重程度的界定标准问题。因此,伤残与死亡事件明显不同。死亡事件只需要确定发生事件,而发生事件的结果是很容易确定和比较明确的,且具有单向不可逆的特点。相比之下,确定独生子女伤残总量和结构就显得更加复杂。
    虽然伤残与死亡事件不同,但伤残和死亡都与年龄密切相关,或者说,经过认定的年龄别伤残发生的比例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伤残比例不断提高。本研究使用年龄别伤残比例,基于模型生成的各年度独生子女—母亲年龄二维分布,计算各年度独生子女目前处于残疾状态的总量和结构。从残疾发生的比例确定各年度独生子女伤残总量和结构需要两个基本前提和假设:(1)假定伤残发生的状态不可逆;(2)假定目前观察到的年龄别伤残状态的累计分布是比较稳定可靠的。
    (四)死亡伤残独生子女及其父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
    虽然死亡伤残独生子女及其父亲二维年龄分布也可以和母亲一样分别建立模型进行推算,但由于生育史方面的基础数据是按妇女统计登记的,因此独生子女及其父亲的二维年龄结构只能通过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分布进行推算。这样就需要建立父亲和母亲之间的联系。父亲和母亲之间的联系涉及对婚姻状态的描述。从婚姻关系构成来看,婚姻状态包括未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5种状态。对于独生子女母亲来说,可能的婚姻状态包括除未婚外的4种状态,父母联系在一起就可能出现12种状态。
    利用妇女的在婚比例(即有配偶的比例)及妇女与丈夫的年龄差分布数据可以计算丈夫的人数(即根据妇女的在婚比例计算),然后再根据妇女与丈夫的年龄差分布,推算丈夫的年龄构成。
    在离婚和丧偶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初婚有配偶占绝对比例。为了简便和保险起见,将死亡和残疾独生子女—父亲分布简化为死亡和残疾独生子女—母亲年龄二维分布,并假定父母同时存活,这样一方面夸大了独生子女父亲存活的比例,但另一方面却弥补了独生子女母亲死亡的情况。
    (五)预测参数设定
    人口预测所需要的数据可分为预测基数和参数两大类。预测基数指预测起始年份的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据,其中,妇女人数还应划分出孩次。预测参数是对预测时期人口出生、死亡、迁移情况的设定。预测参数② 包括生育、死亡、人口城镇化、年龄别残疾人口比例等方面,而对于残疾发生率参数,由于中国残疾人口调查比较少,1949年以来,中国只有1987年和2006年进行过两次残疾人口全国性抽样调查。残疾人口年龄别发生比例的高低一方面与年龄大小有关,另一方面与农业、非农业性质不同有关。为此,本研究使用按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的年龄别残疾人口比例进行测算。
    五、测算结果及讨论
    (一)全国测算结果
    基于上述参数和假定条件,可以根据前面的统计口径,估计妇女的总量和结构。按年龄在49岁以上统计口径可以得到2007~2050年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母亲总量(见图1、图2)。估计2007年49岁以上全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30万以内。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数量在2038年以前持续增长,2038年以后开始下降。峰值规模在110万左右,那么,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估计应该在220万以内。估计2007年全国49岁以上伤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22万左右,独生子女伤残父母人数在44万以内。伤残独生子女母亲目标人群规模将比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数量提前达到峰值,预计49岁以上伤残独生子女母亲数量在2017年以前持续增长,2017年以后开始下降,峰值规模在40万左右,相应的,伤残独生子女父母数量估计应该在80万以内。从图2和图1还可以看出,40岁及以上伤残独生子女母亲数量与49岁以上的规模之差,同两种口径的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数量之差明显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规模估计方法、参数设定和死亡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图1 全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估计
    
    图2 全国伤残独生子女母亲人数估计
    (二)讨论
    死亡伤残独生子女家庭数量测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无论测算方法设计还是数据运算规模都是目前人口预测中最为复杂的研究项目之一,需要在方法创新的同时,仔细研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分析      ★★★ 【字体: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4 19:43:16   点击数:[]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课题组,2003)。测算的目标人群是以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历史为基础、以孩子的属性为条件的人口群体估计方法。
    测算研究存在3个难点:一是如何在人口预测中建立独生子女矩阵与其父母矩阵的密切联系;二是如何估算独生子女的伤残分布;三是将独生子女伤残分布与其父母联系起来。这在以往的人口预测中均没有现成、可靠的处理技术和估算模型,需要通过模型研制和调试结果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得到比较合理、可信的测算结果。
    (一)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
    常规人口预测方法不能胜任此类独生子女及其母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研究的需要,即使是分孩次的年龄别生育预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Feeney,1985;马瀛通等,1986;Feeney等,1987;Ni Bhrolchain,1992; Siu- Man Ng, 1992)。主要是因为这类方法的生育预测是以时期年龄别妇女合计人口作为生育预测的基数,完全不考虑该年龄组业已形成的生育孩次结构。采用孩次递进预测方法则可以适应本研究所需要的主要预测工作。孩次递进预测是在条件概率生育的基础上进行分孩次的预测,在预测中,只有尚未生育的妇女才能生育一孩;只有仅生育了一个孩子的妇女才能生育二孩,等等。因此,孩次递进预测可以克服常规人口预测的上述缺陷。并且,由于采用预测概率进行生育预测,预测年份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实际上是分别按育龄妇女的年龄和孩次类型进行预测的,所以在生育预测完成后便可以进一步严格地根据各交互类别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来更新育龄妇女的孩次类型分布。
    由于我们需要得到独生子女—母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而从年龄—孩次递进预测模型可以看到,需要分孩次把子女年龄和其所对应的母亲年龄同时记录下来,才能得到独生子女—母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数据结果。因此,需要对上述模型中妇女按孩次、孩子年龄、妇女年龄分类,同时,还需要将孩子按孩次、年龄和母亲年龄进行记录。由于需要考察独生子女及其母亲的二维年龄分布,因此,只需要把一孩(无亲生兄弟姐妹)按年龄和母亲年龄进行记录,即需要形成各年度一孩按孩子年龄—母亲年龄存储的数据矩阵,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及系统建设

  • 下一篇文章: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择性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结...
  • ››大萧条时期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
  • ››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
  • ››新时期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
  • ››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