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改革开放为广泛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随着西方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入,过去曾被忽视或拒绝的外国女性形象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可。各大中学号召女学生学习居里夫人——世界上惟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有趣的是,中国报道更侧重居里夫人的女性气质,尤其强调她对丈夫的忠诚和挚爱。西方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当代备受中国人的尊敬。例如,20世纪80年代颇受中国女性欢迎的译著《第二性》,使西蒙娜·德·波伏娃成为中国女性艺术家(如雕刻家姜杰)和作家(如诗人翟永明)崇拜的知识分子偶像。她们不但崇拜波伏娃从事的职业,还倾心于她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各个层面的女性气质。知识女性在当代社会性别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女作家和女诗人以充满激情的姿态加入到这股思潮中。她们的言说与大部分的传统女性书写和先前的革命+浪漫的社会主义文学截然不同。当代中国女性诗歌充满自信,声音澎湃有力。女作家和女诗人用叛逆不羁的自我表达方式肯定自我,且有力回击了社会、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男性话语的羁绊。她们不断拓宽的性别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构成当代中国女性书写的驱动力。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性别及相关话语里既包含历史的连续性又体现着历史的断裂。当下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有所褪色,却依然在中国当代社会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注释:
①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妇女研究》2000年第2期。
②E. Kroll, Chinese Women's Eman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Zed Books; New York: M. E. Sharp,1983,p.78.
③周怡:《试论中国妇女研究面临的若干转型》,《妇女研究》1996年第2期。
④Harriet Evans,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Dominant Discourse of Female Sexuality and Gender Since 1949, Oxford: Polity Press,1997,P.2.
⑤Lydia Liu, The Female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gotiating Feminism across East/West Boundaries, Genders,1991,Volume(12).
⑥E. Honig and G. Hershatter, Personal Voices: Chinese Women in the 1980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339.
⑦Ma Yuanxi, Self-instating and Coming to "Conscious Aloneness", Chinese Women Traversing Diaspora: Gender, Culture and Global Politics,1999, Volume (3).
⑧王凤仙:《论作为社会性别话语的“贤妻良母”》,《妇女研究》2000年第4期。
⑨童芍素:《双重角色冲突中的中国妇女发展问题》,《妇女研究》199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