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各种楷模供中国女性竞相效仿,但她们全都与过去的官方榜样大相径庭。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女性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实。一方面,她们迫切希望寻回由于政治原因而泯灭的女性特征。同时,却又面临着掉入传统性别陷阱的危险。她们普遍厌烦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但又不能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虽说历史不能完全打造她们的生活,但是她们的现实处境与中国遥远和邻近的过去休戚相关。基于此,霍尼(Emily Honig)和赫沙特(Gail Hershatter)说:
在“文化大革命”及20世纪80年代,性别问题总是隶属于更为宏大的社会问题(“文化大革命”时的阶级斗争与80年代的“四个现代化”)。在这两个时期,女性被告知,她们有能力克服天生的局限并取得成功。“文化大革命”中女性成功的公式是挑战性别化劳动分工,让妇女从事修理高压线之类的工作。在80年代,虽然国家的政策承认劳动的性别差异,但仍教导女性,她们要想成功,必须像男人一样敢于思考和行动。⑥
两位西方汉学家的研究点明了当代中国和“文化大革命”中国之间被忽略或被掩盖的历史联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妇女的地位仍然随着国家政策的波动而波动;妇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亦随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一系列新的国家政策(计划生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下岗、股份制),在当代妇女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女性对国家政策的长久依赖,多少影响了她们社会性别重建的自主性。
尽管如此,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公众的注意力从集体转向个人。在20世纪80年代,诸如“自我发现”、“自我分析”、“寻找自我”、“个人价值的探索”及“重新找回个人的尊严和人格实现”等话题占据了公众讨论的中心。⑦这种强调“小我”而非“大我”的说法,标志着当代社会性别话语有趣的转型。80年代早期,全国妇联发动妇女“自爱自强”,具体行为准则为:自尊、自信、自决、自我实现。它反映了新形势下政府对重现的个性的某种政策性适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日常社会活动的管治。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政治非正确性”而受到挤压和排斥的个人生活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各类女人问题,从生理到心理,从教育到就业,从青春期到恋爱期再到结婚生子,通过官方或其他媒体得到公开讨论。
三、女性气质新概念
女性问题成为当代公众争论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核心问题包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女人的理想和理想的女人”,90年代中期的“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90年代后期的“女人回家”等。⑧各方各执一词,就当代女性的社会角色问题和女性气质概念争论不休。尽管如此,争论各方普遍认为,“贤惠”和“善良”依然是中国女性的重要美德。
|